時評:推進兩岸和平發(fā)展 要抓住機遇創(chuàng)造機遇

時間:2013-07-02 08: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機遇”與“挑戰(zhàn)”,簡單的一分為二,就是形而上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才是辯證法。黨的十八大報告確定了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目標,為兩岸今后的發(fā)展指明方向,對大陸和臺灣來說都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面對當前兩岸關系步入深水區(qū)、攻堅期,更加需要雙方緊跟時代潮流,共同累積更大動力,共同努力化挑戰(zhàn)為機遇,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打造更加嶄新的未來。

  一、十八大為兩岸推進和平發(fā)展帶來新機遇

  兩岸關系從劍拔弩張到和平發(fā)展,每一步都離不開對歷史機遇的正確判斷與及時把握;但其中波折也頗多,如臺灣曾因提出“戒急用忍”政策而錯失了10年的發(fā)展時機,錯失了在亞太整體布局里應該取得的優(yōu)勢和地位,也讓臺海上空一度彌漫緊張空氣。直到2008年國民黨重新在臺灣執(zhí)政,中共中央從戰(zhàn)略高度做出開創(chuàng)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新局面的決策部署,才有了今天兩岸和平發(fā)展的大好局面,F在的臺海兩岸,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現在的中國人,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比任何時期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十八大報告正式將“全面貫徹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重要思想”寫入黨的文件,明確“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這一信號,對大陸和臺灣都充滿了正能量。

  對于大陸來說,依照十八大定下的藍圖,大陸自身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將繼續(xù)快速增強,一個穩(wěn)定的兩岸關系,有利于大陸更好的發(fā)展自己、完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也將使大陸在處理兩岸關系上擁有較以往更充沛的工作資源,從而更加自信從容、耐心細膩、務實包容,同時對臺灣的政經發(fā)展和社會民心也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使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對于國民黨當局來說,因為施政不力帶來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困境,民調支持率也在一成左右徘徊,所以臺灣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和平穩(wěn)定的兩岸大環(huán)境。十八大報告透露出的大陸對臺政策的延續(xù)性,是臺灣突破瓶頸、走出低谷、實現跨越式發(fā)展的最大利多因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發(fā)展機遇,希望臺灣能正面、積極地回應這一誠意與善意,與大陸攜手共同推進兩岸和平發(fā)展。

  對民進黨來說,十八大報告表示“對臺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臺獨’、認同一個中國,都愿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等于劃出了大陸同臺灣各政黨尤其是民進黨對話交流的底線,是一個具有胸懷和包容性的表述,充分展現出大陸爭取認同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主流民意的不懈努力。希望民進黨認清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大趨勢,早日徹底摒棄“臺獨”政綱,為民共黨際交流合作撤除障礙、創(chuàng)造條件。

  二、政治僵局的突破首當其沖

  除了為兩岸和平發(fā)展提供新的歷史機遇,十八大報告里的各種“呼吁”與“希望”,也是對兩岸當前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與困境的提醒,其中政治難題首當其沖。十八大報告涉臺部分對政治議題著墨頗多,并提出了明確方向:“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當前兩岸關系由經轉政的壓力明顯增大,如何突破瓶頸平穩(wěn)過渡到敏感的政治深水區(qū),進一步深化兩岸關系,無疑是當務之急。兩岸目前或無政治談判的環(huán)境與條件,但不能沒有創(chuàng)造談判環(huán)境與條件的意愿和努力。

  兩岸關系的本質是政治。臺灣問題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內戰(zhàn)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放老兵探親,90年代初實現“汪辜會談”,到2008年兩岸“三通”以及簽訂以ECFA為里程碑的18項協議……每一樁、每一件都不曾離開政治,所以兩岸關系首先是政治關系。但臺灣當局一直避談政治議題,一是為了讓美國人放心,二是擔心給民進黨以可攻之靶。但就像臺灣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所說:兩岸關系已處在關鍵時機,事緩則圓是對的,但必需考慮臺灣的發(fā)展;2016年選舉如何變化很難預料,這3年是關鍵,如果放棄,一旦變化,可能回到10年前,因此,希望臺灣當局能好好把握這3年,鞏固兩岸和平發(fā)展的基礎。

  當前形勢需要兩岸在政治議題上有所作為。十八大報告明確把發(fā)展兩岸政治關系提上議事日程并寫入黨的正式文件中,表明它是兩岸關系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邁入“深水區(qū)”后無法回避的重大歷史任務,同時也是在提醒臺灣:兩岸經貿、社會、文教關系的深入發(fā)展必須要與兩岸政治關系的發(fā)展協調同步,單純的“政經分離”不僅不切實際,而且將為兩岸平等協商帶來更多不利影響。經過近5年的發(fā)展,今天的兩岸已累積了較強的發(fā)展動力與經驗教訓,不回避政治議題并積極作為,才能確保兩岸關系在正確的軌道上行穩(wěn)致遠。

  兩岸的嘗試理應同步。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有關推進兩岸政治關系的呼吁,雖然合情合理、務實可行,但要想順利推進,尚需臺灣方面的正面回應和積極配合。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還是簽署和平協議,對于臺灣來說都有相當大的難度。但有難度不等于不作為,2013年對臺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可說是落實十八大對臺政策的一項具體舉措,是大陸對現階段發(fā)展兩岸政治關系做出的一項“合情合理的安排”。隨后于6月召開的“北京會談”,就是這樣一次兩岸專家學者探討重要政治議題的民間會議,臺灣方面有數十位專家學者出席,其中不乏包括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在內的民進黨人士!氨本⿻劇鄙形唇Y束,在臺灣的綠營前“行政院長”謝長廷也宣布,他所設立的基金會將于6月29日和30日在香港與大陸學術機構聯合舉辦主題為“兩岸關系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研討會。這些積極主動的嘗試,都是對十八大呼吁兩岸展開政治議題的最好回應,這種“民間先行”的方式,既體諒到了臺灣方面的態(tài)度和立場,又提出了較適合當前形勢的具體辦法,有助于兩岸政治關系的水到渠成,值得堅持下去,直到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認識到:兩岸政治商談時臺灣不會被“矮化吞并”,也根本不存在什么“親中賣臺”問題,越早商談,對臺灣越有利。

  三、更多和平發(fā)展的機遇蘊藏于兩岸交流中

  十八大報告中“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chuàng)造更充分的條件”的描述表明:在交流中深化合作、在合作中創(chuàng)造機會,將成為未來幾年兩岸推進和平發(fā)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任務。

  制造兩岸和平發(fā)展繼續(xù)向前的機會,一方面需要全面推進以ECFA為主體的兩岸經合工程,以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需要全力加強和深化以“三通”為載體、以文教為主體的兩岸社會交流工程,以擴大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民意基礎。下一步兩岸仍需要全面交流、重點交流、深入交流,以時間換空間,實現兩岸社會的全面融合,逐步由“三通”實現第四通——“心通”。就如十八大報告中所說:“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理應相互關愛信賴,共同推進兩岸關系,共同享有發(fā)展成果!

  然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兩岸近年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fā)展的形勢,并沒有帶來臺灣民眾對兩岸和平統一更多的認同,而所謂的“臺灣主體意識”卻持續(xù)高漲;同時,兩岸交流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大陸惠臺政策與“讓利”未能落到實處、利益分配不均問題日益突出、大陸民眾赴臺旅游事故頻發(fā)等。如何才能提高兩岸交流的品質和效益?在制度上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保駕護航,是個必經的階段。十八大報告特別提出促進平等協商和加強制度建設的內容,就是想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環(huán)境條件和機制,讓任何人、任何勢力改變它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所以,以制度化作為提高兩岸交流品質和效益的目標,迫在眉睫,尤其臺灣方面,一旦“藍天”變“綠地”,互信與認同基礎脆弱的兩岸關系將難逃逆轉之虞。所以希望馬當局抓住目前執(zhí)政的機會,為臺灣人民打造一個兩岸和平發(fā)展的長遠機制環(huán)境,防止政權更替帶來的不確定性。

  十八大報告告訴我們: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政治基礎是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重要途徑是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強大動力是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斗,必要條件是反對“臺獨”分裂活動;仡檭砂蛾P系走過的歷程,雙方都需要汲取教訓、把握機遇、創(chuàng)造機會,繼續(xù)本著“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思路,進一步推動兩岸關系在求同存異的良性互動中開辟出更加廣闊的天地,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共同探求適合中國的未來之路。 (作者:趙靜,中國臺灣網評論員)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青州市| 保德县| 清河县| 合肥市| 闵行区| 崇义县| 江孜县| 新野县| 互助| 泰来县| 洛浦县| 航空| 江门市| 特克斯县| 如皋市| 临夏市| 会泽县| 岳阳市| 凉城县| 伊宁县| 黄冈市| 闻喜县| 鹤壁市| 綦江县| 安化县| 乐业县| 青阳县| 新泰市| 琼结县| 武陟县| 平罗县| 夏邑县| 黑水县| 色达县| 南康市| 伊川县| 乌兰浩特市| 廊坊市| 淄博市| 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