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22日刊載投稿文章,來自大陸的作者描述了在臺北遇到祖籍大陸的老人,從他們身上看到同大陸有某種直接或間接的淵源和牽連。
文章摘編如下:
傍晚,我在中華路與桂林路交接處閑逛,在車水馬龍的路邊,發(fā)現(xiàn)了一溜蒸籠及盆桶木器,吸引了我的目光。家父生前也曾做過木器營生,所以對此場景特別敏感?撮T面,“六十年老字號”幾個字更讓我起了興致。
別說繁華現(xiàn)代的臺北市了,就是在一般的大陸城市如今也很難見到這種營生,他們在做誰的生意呢?在好奇心驅(qū)使下,我推開了那扇玻璃門。
店鋪內(nèi)陳設(shè)簡陋,進入眼簾的是一位躺在睡椅上看電視的中年男子,而坐在桌子后面的是一位長者。
老人見我進來,立即同兒子用閩南語交流什么,我一句都沒聽懂。我猜測大概是詢問我來自哪里,有什么需要之類吧。見我用隨身的相機拍照,老人錯愕地擺擺手。“老爸90多歲了,叫你不要拍他──沒關(guān)系,你隨便拍吧!崩先说膬鹤余嵪壬f,父親老家在福建,很早就來到臺灣了。
“老父親是經(jīng)歷過二二八的人,所以膽子特別小……”
鄭先生說,“以前店鋪不在這邊,雖然中間搬過家,但總算起來蒸籠店開了60年。父親一生就做這一門生意。”現(xiàn)在,臺北市這種賣竹制蒸籠的店鋪總共才5家,他們是開得最久的一家。
除了賣蒸籠還賣一種木桶!罢艋\都是從大陸采購的,最小的300元臺幣一個,大的價格不等。而木桶是臺灣本地生產(chǎn),用的是一種日漸稀有的臺灣高山檜木!
顧客是哪些人?銷量怎樣?鄭先生笑笑:“這是冷淡生意,一周也做不了幾單買賣。蒸籠賣給小吃店,也有少量家庭來購買;木桶主要是賣給有老人的家庭──臺灣老人喜歡用檜木桶泡澡!
“我現(xiàn)在整天陪伴老父親,同他一起守店!编嵪壬依鹆思页!Uf到大陸,鄭先生一點也不陌生,“我的姐夫和妹夫都在上海做生意。我是兒子,自從5年前老媽過世后,只能成天在家守著老父親了!编嵪壬敛槐苤M地說,父親在大陸娶過一房太太,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世了。
在臺北的經(jīng)歷告訴我,其實這里的每一個家庭都同大陸有某種直接或間接的淵源和牽連,你隨便走進任一個家庭都能挖掘出“兩岸話題”。大陸的一舉一動都能引發(fā)臺灣人的注目。
“老父親出生在1919年,他讓我逢人不要亂說話!编嵪壬硎痉浅1福⒃偃龔娬{(diào)“他是經(jīng)歷過二二八的人。”
我不知道,年逾90的鄭老先生身上是否具有那個時代“遺民”的共有特征;蛟S,在他的心目中正在嘀咕:“這個來自大陸的‘公家人’,想要干什么呢?”
其實,我只是一個來自大陸的過客罷了。身為記者,我非常榮幸能隨意接觸臺灣民眾。當晚,我夢到了十多年前故去的父親,醒來時是臺北的午夜……。(趙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