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的一年為中國經(jīng)濟前景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房地產這個曾引發(fā)美國次貸危機進而造成全球金融海嘯的產業(yè),在中國決策者和民眾眼中無疑充滿了“愛恨交織”的復雜情緒。
如何改變GDP增長對房地產業(yè)的依賴?中國人距離“居者有其屋”還有多遠?這些問題都將在今年3月即將召開的中國“兩會”上成為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熱點。
在過去的一年里,房地產業(yè)為中國經(jīng)濟復蘇、成功“保八”立下功勞。從年初地方政府大批基礎建設項目開工,到年末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地王”頻現(xiàn),房地產業(yè)一方面帶動了大批上下游產業(yè),拉動投資成為GDP增量的強大支柱,一方面也帶來了泡沫經(jīng)濟的陰影,為中國經(jīng)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埋下不利因素。
房地產業(yè)的影響力在于“國計”更在于“民生”。不斷高企的房價令那些以“蝸居族”自稱的年青一代購房者倍感壓力。
去年夏季開始籌備婚房的“80后”白領周劍濤,至今未如愿。每天在“搜房網(wǎng)”上逡巡的他,焦灼不安地對記者說,房子在這個時代,幾乎成了改變人命運的東西,有人為此失去愛情,也有人留住愛情,卻成了“房奴”。
在上海,周劍濤這樣的年輕人被稱為“夾心層”,家庭條件無法一次性承擔市中心商品房的首付,同時又不夠資格申請廉租房或新試點的經(jīng)濟適用房。
據(jù)統(tǒng)計,2009年1-11月,全國住宅銷售均價達到4600元/平方米,比2008年均價上漲了1000元/平方米,為住房制度改革以來漲幅最高的一年。其中,深圳、杭州、南京、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房價漲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