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wǎng)9月23日消息 上海四大代表劇種“傾城”赴臺,歷屆以來最具規(guī)模的“第四屆海派文化藝術(shù)節(jié)”,將于11月在臺北、臺中、高雄三地登場。據(jù)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由上海京劇院、滬劇院、越劇院、昆劇團接力赴臺獻藝,其中改編自海內(nèi)外文學名著,創(chuàng)新京劇《情殤鐘樓》、滬劇《雷雨》、越劇《玉卿嫂》等,戲說道盡“取材無顧忌”的海派風情。
報道稱大陸戲曲界足以與北京的“京朝派”南北分庭抗禮,由十里洋場上海發(fā)展出的“海派”藝術(shù),具有“勇于追求創(chuàng)新,劇情高潮迭起,演員表演生動、情感淋漓”特色,呼應著上海開埠以來,原有吳越文明與東洋、西洋文化在此薈萃,交融出不同于大陸其他地區(qū)、獨特的“海派”文化。
表演風格痛快酣暢
臺灣大學戲劇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國光劇團藝術(shù)總監(jiān)王安祈指出,相較于“京朝派”規(guī)范嚴謹,追求“不食人間煙火氣”的意境,以及演員舞臺上的蘊藉氣度;海派藝術(shù)則讓“不食人間煙火氣”落實凡間,演員傾情揮灑、痛快酣暢的表演風格,更接近現(xiàn)代戲劇觀。海派戲曲院團站上兩岸舞臺,“不管是老戲迷或是年輕觀眾,都能得到不同的看戲樂趣”。
2010年臺北、上海雙城簽訂文化交流合作備忘錄。來年起,上海每年均赴臺舉辦不同主題的“海派文化藝術(shù)節(jié)”。今年以“海上風韻上海戲曲月”為題,11月3至16日京、滬、越、昆四劇種輪番上陣,讓臺北表演藝術(shù)界整個“很上!。
海納百川改編劇本
為彰顯“海納百川”的海派本色,負責打頭陣的上海京劇院,11月3至7日在臺北劇院不僅推出海派代表作《貍貓換太子》(上、下本),也有改編自雨果《巴黎圣母院》(《鐘樓怪人》)的《情殤鐘樓》。11月8、9日同樣在臺北劇院,首度訪臺的上海滬劇院除安排傳統(tǒng)戲碼《庵堂相會》,還有改編自曹禺經(jīng)典劇作的《雷雨》。
11月11、12日則移師至臺北城市舞臺,由上海越劇院推出改編出自名作家白先勇原著的《玉卿嫂》,搭配傳統(tǒng)戲《楊乃武》。11月14至16日輪由上海昆劇團在此壓軸登場,以《墻頭馬上》、《琵琶記》為藝術(shù)節(jié)畫上句點。(中國臺灣網(wǎng) 楊麗)
[責任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