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wǎng)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荊門李可梅”繪畫名揚中外

2014年10月16日 13:52:46  來源:荊門日報
字號:    

  前不久,上海一家藝術品拍賣公司在春拍中一幅題款“荊門李可梅”的中國畫作品,以無底價起拍,被荊門一位有實力的收藏家以數(shù)萬元的價格搶拍到手。當記者問起這位收藏家為何對“荊門李可梅”的畫作情有獨鐘時,他饒有興致地說:“我收藏的不僅僅是李可梅畫家的一幅繪畫作品,還有畫家對家鄉(xiāng)那份深深眷戀的情懷。我見過許多名家的繪畫作品,沒有見到哪一位像李可梅畫家敢于大膽用祖籍在繪畫作品中寫題款。李可梅畫家在繪畫作品中,為宣傳家鄉(xiāng)荊門作出了貢獻,值得我們每個生活在荊門土地上的后輩們學習和傳承。”

  記者與荊門籍旅臺畫家李可梅相識已15年多時間。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記者慕名將剛出版而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中國珍稀野生動物攝影作品集》,寄給了臺灣畫家李可梅。不久,記者收到李可梅從臺灣回贈的兩幅畫作,一幅為《雄雞圖》,另一幅為《富貴白頭》,題款均為“荊門李可梅”。這兩幅畫作都是李可梅對家鄉(xiāng)后輩寄予的美好祝福,令記者的客廳蓬蓽生輝,讓人感懷萬千。

  荊門是旅臺畫家李可梅的故鄉(xiāng)。半個多世紀前,風華正茂的李可梅旅居臺灣從事繪畫藝術,他筆下那一幅幅妙趣橫生的丹青佳作,根基源于荊門這塊人杰地靈的土地!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xiāng)明!睆乃糠嬜鞯穆淇钐幩}寫的“荊門李可梅”,可以看出一個漂泊異鄉(xiāng)的畫家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李可梅常說:“我的血脈里流淌著故鄉(xiāng)父輩們的血液,這一點是誰也無法改變的。我的畫作也是一樣,每一筆都飽含著對故鄉(xiāng)養(yǎng)育之恩的思念。”

  1929年,李可梅出生在荊門縣雷集鄉(xiāng)舉人灣(現(xiàn)掇刀區(qū)麻城鎮(zhèn)三清村)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他的宗派名字叫李維政,是在荊門縣從事教育工作的父親給取的。他的祖父曾在清朝時任奉天知府,他的外祖父也是清朝舉人。他在家排行老五,上有四個姐姐,下有兩個妹妹。所以李氏家族對他有很高的期望。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荊門淪陷,李可梅隨母親舉家逃難至老河口。在顛沛流離中,李可梅未能按部就班地上學讀書,只能呆在臨時的家中看一些父親生前留下的古書字畫,有時在母親和姐姐的指導下寫寫畫畫。不久,母親便把他送到當?shù)氐囊凰鶅和甜B(yǎng)院上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求知欲愈來愈強。一年后,他轉到了四姐恒青任教的河南省新野縣順流鄉(xiāng)國小插班就讀。小學畢業(yè)后考入襄陽中學。

  1945年春,抗戰(zhàn)勝利前夕,李可梅從襄陽中學轉回家鄉(xiāng)的荊門中學(今龍泉中學)。他回到久別的家鄉(xiāng)后,更加勤奮努力地學習。他還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向在學校擔任美術教師的姨父周云濤請教一些繪畫技法。由于李可梅虛心好學,因而在中學階段就奠定了扎實的繪畫基礎。

  李可梅從荊門中學畢業(yè)后,考入了省立沙洋高中。1948年,他高中畢業(yè)后為了繼續(xù)求學,跟隨三姐李靜和四姐恒青來到廣西桂林,順利地考入戡建干校。在那動蕩的年代,他的理想很渺茫,唯一的興趣就是繪畫。1949年,他乘一葉木舟來到美麗的海南島。不久,他隨兩個姐姐從海南島輾轉到了臺灣。

  年僅21歲的李可梅旅居臺灣后,為了生計考入了臺灣警官學校。兩年后,他畢業(yè)時被分配在臺北市警察局工作。李可梅年輕時心中有一個夢,那就是發(fā)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做出成績,光宗耀祖。工作之余,他發(fā)奮讀書,不斷進取,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臺灣大學中文系繼續(xù)攻讀。隨著知識的不斷增長,他深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史典籍汗牛充棟。臺大圖書館是他常去的地方,古今名家的字畫成為他學習的重要內容。

  當時的臺灣,條件十分艱苦,身為大學生的李可梅堅持半工半讀。他常從生活費中擠出一些錢來購買宣紙,一如既往地學習自己喜愛的中國傳統(tǒng)書畫。他還將自己的書畫作品拿到街上去賣,與人分享中國書畫的樂趣。同時,他還用賣書畫獲得的微薄收入,維持日常的生活開支。正是這份辛勤勞動,使他嘗到了繪畫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李可梅在臺大4年的學習時間里,不斷進取,與中國傳統(tǒng)詩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他一邊在書海里尋求真諦,一邊四處拜訪書畫名師。他在臺灣先后得到了旅臺中國書畫名家高逸鴻、馬紹文兩位先生的精心指導,使他在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方面的繪畫技藝,得到了長足進步,特別是對梅、蘭、竹、菊四君子及蒼松、荷花等,更是情有獨鐘,尤為擅長。

  李可梅從臺大畢業(yè)后,又子承父業(yè),開始了教書生涯。他先后在臺灣萬華中學和第一女中任教,擔任國文與美術兩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他還在臺北市新生南路創(chuàng)辦了“復興畫苑”,專門傳授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成了一名職業(yè)畫家。他的中國畫在臺灣享有盛譽,臺灣大學、臺北市美術館紛紛請他擔任客座國畫教授。

  臺灣阿里山、日月潭的美麗風光,給了李可梅繪畫藝術上的啟迪。他一生喜愛梅、竹。他在日記中寫道:“梅花在嚴冬開放,示其不屈不撓之精神。竹有干有節(jié),虛心足以物,堅節(jié)表其操守!边@就是他鐘情梅、竹的理由。他創(chuàng)作的《歲寒三友》、《墨梅·蝶戀花》、《墨竹》、《蘭石》等畫作,將其人格魅力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李可梅不僅是一位精通中國古詩文及傳統(tǒng)書畫的全才,而且以畫梅而聞名于世,他曾著有《李可梅畫集》三輯問世。1987年,他與六十位弟子聯(lián)手舉辦了“中國畫展覽”后,還編輯出版了《李可梅師生畫集》。他先后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20余次、中外書畫聯(lián)展100余次,他的數(shù)千幅中國畫作先后被美國芝加哥博物館、紐約圣若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維吉尼亞華李大學杜邦美術館、丹維爾博物館、巴拿馬國立人文博物館、西德亞東美術館、瑞典博物館、法國四大市美術館、韓國建國大學博物館等收藏。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李可梅從臺灣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荊門。他來到中學時代的龍泉書院,與鄉(xiāng)親們回憶昔日習書練畫的情景。他說:“在故鄉(xiāng),我能找回繪畫的靈感,是因為那里有我初學繪畫的影子。”回臺后,他創(chuàng)作了一幅《墨竹》作品并題跋寫到:“少年即寫竹,轉瞬鬢堆霜,間來偶潑墨,物我兩俱忘。”他用畫竹來寄托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近十多年,李可梅一直奔波于海峽兩岸開展文化藝術交流,為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忙碌著。

  2008年10月,年近八旬的李可梅剛剛在美國舊金山成功舉辦了“李可梅中國畫展覽”后,又攜同在美國工作的兒子李德元博士一道回到荊門省親祭祖。在荊門這塊生養(yǎng)他的土地上,李可梅鄉(xiāng)音未改,與鄉(xiāng)親交談時講的還是荊門方言。

  記者與李可梅畫家是忘年之交,長期保持著書信往來。2012年中秋節(jié)前,記者收到年已84歲高齡的李可梅老先生從臺灣寄來的書信和畫作。他在信中用飽滿的筆墨深情地述說著對家鄉(xiāng)的眷念,也表達了他今生最大的心愿——在故鄉(xiāng)荊門舉辦“李可梅回鄉(xiāng)畫展”,以回報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的養(yǎng)育之恩。但愿李可梅老先生的這一愿望在各方的努力下能早日實現(xiàn)。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臺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lián)系我們

聯(lián)系電話:010-83998731

晴隆县| 阳西县| 突泉县| 皋兰县| 通渭县| 三门峡市| 紫阳县| 景泰县| 麦盖提县| 林周县| 石家庄市| 剑川县| 绥阳县| 田阳县| 宁阳县| 尚义县| 钟山县| 伊宁市| 盖州市| 兰溪市| 潮州市| 江山市| 桂平市| 乌什县| 堆龙德庆县| 湖北省| 赤城县| 铜梁县| 辉县市| 泸水县| 曲麻莱县| 嘉荫县| 隆子县| 霍城县| 紫金县| 兴和县| 中卫市| 东乡族自治县| 墨玉县| 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