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多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血荒”,醫(yī)院的一些病人面臨著擇期手術的無奈。在昆明,當地正遭遇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血荒”,以至于住院等待手術的病人要自己打電話,甚至出院去聯(lián)系血源。(10月27日央視網)
像今年這樣,“血荒”時間如此之長、地方如此之多,的確罕見。
為何出現“血荒”?一些地方血站及衛(wèi)生職能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總把原因歸結為偶然性、突發(fā)性,如大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因為放假導致獻血量突然大量減少。在他們看來,由于公眾獻血認知不夠,所以導致獻血熱情不高。甚至有人認為現在各地醫(yī)保覆蓋面擴大,保障水平提高,更多人選擇去醫(yī)院接受治療,導致臨床用血量增加。
這些解釋聽起來“合情合理”,實際很荒誕!真正的原因,其實還是相關職能部門的失誤與不夠重視,在他們看來血荒不是個問題,意外而已,沒什么大不了。
血液是一種資源,這種資源供給能不能及時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它認識的重要性。如果像水、電等一樣,血液被定義為一種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血荒”就不可能蔓延滾大。相反,如果相關職能部門認為血液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資源,那么出現大面積“血荒”就只是遲早的事了。
當下,如何有效緩解“血荒”現象?喚醒、發(fā)動公眾參與獻血是根本之策。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公共衛(wèi)生領域投入,健全完善獻血用血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民眾獻血的主動性、積極性,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獻血的重要性、安全性,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無償獻血隊伍中來,“血荒”自然就不會發(fā)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