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熊孩子”在河北保定一烈士陵園對烈士墓碑不敬、還將一墓碑踢倒的照片在網上流傳,引起公眾強烈譴責。為什么這個“熊孩子”沒有對抗日烈士的敬重之心?
在中華民族被日寇蹂躪之時,是這些烈士視死如歸、為不被亡國滅種而戰(zhàn),悲壯倒下,甚至尸骨無存。后人修建烈士陵園,不僅希望慰藉烈士英魂,更希望烈士們舍生衛(wèi)國的精神永世長存,讓后來人瞻仰、緬懷。然而,那個“熊孩子”卻刻意毀辱烈士墓碑,又騎又踢,沒有絲毫敬意,到底是怎么想的?心理為何如此扭曲?
無須多言就可以想象輿論對于此事件的憤怒,“絕不寬恕”、“人肉搜索”的聲音也呼嘯而來!我們不支持這種極端方式,但與之相關的人必須反思!“熊孩子”的家長、老師應該深刻反思,為什么他會做出如此荒唐事?被破壞的烈士陵園也應該反思,是否缺乏完善管理和文明參觀引導?
種種跡象顯示,一些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過分功利的,雖然也有愛國主義教育,但往往都是缺少讓孩子切身感受的;而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像是走過場,英雄和那段歷史在孩子心里沒有烙下印記,重視“奧數”,重視托福、雅思,重視才藝培養(yǎng),唯獨忽略了歷史教育,社會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更很少被提到。
作為一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大國,我們不需要刻意記住什么,但更無權忘記!愛國主義教育反對空洞說教,以這個“熊孩子”為反面典型,大搞教育活動恐怕治標不治本,如何給孩子“講過去的事”才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