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徐匯區(qū)發(fā)布消息,該區(qū)域的街頭電話亭將在保留通話功能的基礎上,變身“共享悅讀亭”,為市民提供閱讀相關服務。
提起公共電話亭,估計現(xiàn)在很多小年輕已經(jīng)“無感”了。畢竟他們沒經(jīng)歷過電話亭的輝煌過往——那時候,公共電話亭遍及大街小巷,成為街頭一景,人們打電話都會買IC卡,使用時常常要排隊,如果里面的人嘮叨個沒完,亭外的人可能還會有意見……
現(xiàn)在呢?很多電話亭幾乎已成擺設。有的經(jīng)長年日曬雨淋,斑駁不堪;有的早已損壞,無法使用;還有的被“小廣告”瞄上了,貼滿了各種兼職、包車、辦證等“牛皮癬”,從當年的街頭一景淪落為“煞風景”,影響城市形象。
其實,公共電話亭“失寵”不算個事兒。借用《一代宗師》里的一句臺詞,電話亭或起或落“都是時勢使然”。對此最值得討論的就是,遺留下的電話亭該如何“存在”?
一拆了之?有城市曾這樣嘗試過,引起了一些市民的不滿。因為電話亭仍有部分用戶使用,還承擔著應急通話、緊急報警、匿名舉報等功能。即便不談這些實用性,也有不少“情懷家”不愿拆——電話亭畢竟承載著回憶嘛,擺在那兒似乎也是極好的。
那能否“活化”?可以。比如通話功能,假設手機丟了,需要公共電話解燃眉之急,你會發(fā)現(xiàn)街邊IC卡并不好買,因為商家覺得“無利可圖”;即便買到了,一張幾十元用不完怎么辦?目前,廣州部分電話亭支持使用羊城通,但市民發(fā)現(xiàn)故障頻頻、“并不好用”。如今,人們連逛菜市場都用支付寶、微信支付了,電話亭的“打開方式”是不是也可以簡單些?
再看功能升級。街頭電話亭說到底就是一個個公共空間,打電話或許有些“過時”,但并不意味著公共空間沒有用。比如英國、澳大利亞把公共電話亭變成了WiFi信號源,倫敦還在一些電話亭頂部安裝了太陽能面板,里面為各種型號手機準備好充電器;日本則有企業(yè)為用戶提供免費通話服務,通過投放廣告實現(xiàn)盈利,類似于免費的地鐵報;而此次上海徐匯區(qū)把電話亭打造成閱讀空間,也是一種探索……從各地經(jīng)驗來看,電話亭不妨結(jié)合用戶的新需求,嘗試轉(zhuǎn)型升級——用得多了,自然可以重煥生機。
此外,“活化”電話亭還應該有形象的考慮?纯磦惗,一個個英倫風的紅色電話亭堪稱城市的名片。其實,公共電話亭經(jīng)過藝術(shù)設計,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人文符號。尤其在廣州這樣的旅游城市,電話亭不僅可以助力智慧城市,為游客提供多種服務,如果分布合理,設計得有特色,還能扮靚城市。
不管怎樣,電話亭雖小,卻考驗著城市管理的智慧和水平。與其讓它們繼續(xù)冷清,不如多點嘗試,讓它們跟上時代的腳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葛新燕]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