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收回一塊“地王”,將原規(guī)劃建設200米超高層商住樓改為文化用地,欲建孫中山紀念館。放在中央樓市調控“萬馬戰(zhàn)猶酣”的語境下,這一不尋常的舉動,頗為耐人尋味。
盡管仍有巨大改進空間,當下的中國樓市調控無疑是人們記憶中最嚴厲,同時也是最富成效的一次——3月20日,杭州現(xiàn)房企破產第一案;上周,國家統(tǒng)計局提前透露,1、2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價格穩(wěn)中趨降!胺績r還遠遠沒有回到合理價位”,猶記一個月前總理擲地有聲的話語;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決不讓調控出現(xiàn)反復”,態(tài)度之堅決,令人怦然心動。
然而,理想再豐滿,也必須正視現(xiàn)實的骨感。眼下,一些可能消解調控成果的不確定因素不僅存在,而且有悄然“反攻”的跡象。一些地方先后以變相放寬限購的方式試探中央調控底線,房協(xié)負責人大肆鼓吹“樓市調控至中盤正是買房好時機”,加上一季度我國GDP增速降至8.1%的新低,引發(fā)人們對房地產“支柱產業(yè)”后續(xù)調控的猜測。確實,當年輕激進卻尚顯青澀的房地產經濟,二十多年來已如此“水乳交融”地嵌入到中國經濟肌體之中,正如廣告詞所言,“用過,就再也離不開它”。今天再以壯士斷腕的勇氣與決心對樓市痛下重手,其陣痛、其阻力,可想而知。
欲令當前來之不易的樓市調控成果“不出現(xiàn)反復”、乃至“回歸合理價位”,中國樓市必須盡快進入“雙核時代”——對商品房、投資需求與保障房、剛性需求堵疏結合、有壓有保,從而確保兩條軌道均獲得健康發(fā)展。
“壓”,目的是擠出商品房市場的不良泡沫,讓其發(fā)展更可持續(xù)。實事求是地說,近些年不少地方已被房地產所綁架,各種能擺上臺面的和擺不上臺面的動機,讓房地產成為地方財政甚至公權力小圈子內的“奶!。配饗如是,要所有地方都真心實意地認同、配合調控,難度可想而知。從上至下嚴格的限購、限價令,可謂諸多組合拳“過盡千帆皆不是”后終于打準了七寸的“必殺技”。但必須指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很多地方,以合法的“假稅單”、“假首套”繞過限購令的做法,早已是業(yè)內公開的秘密。漏洞不堵,或成潰壩之蟻穴。同時,如何進一步調整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打破土地財政,至關重要。
“!,是從“加大供應”的視角改變樓市的供求天平,糾正以往樓市組合拳單純“抑制需求”、疼在“寒士”身上的不合理取向。一方面,央行提出首套房貸利率逐步放松,一些城市重回8.5折利率優(yōu)惠,凸現(xiàn)出樓市調控政策支持剛性需求的人本關懷。然而,在房價高企的語境下,如何在加強監(jiān)管的前提下對中小戶型的首套房剛需買家進一步適度降低首付比例,是一個考驗市場正義與調控智慧的命題。
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設高歌猛進中隱憂連連。今年“計劃開工700萬套以上,基本建成500萬套以上”背后,存在龐大的資金缺口,地方政府投資壓力過大,導致一些地方不堪重負下玩起“假開工”、“數據注水”等花招。如何確保保障房建設如期完成任務,恐怕不僅要往下壓擔子,亦需中央財政資金有更多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