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lián)合報》24日社論指出,蔡英文力挺賴清德拒赴臺南市議會備詢,外界有兩種解讀:一是蔡英文故意藉此凸顯賴清德的偏執(zhí),以削弱民進黨內(nèi)要求她挑選賴清德搭檔競選的聲音;二是蔡英文自覺大選形勢看好,認為自己無論做什么選民都沒有二話,因而有恃無恐。這兩種解讀,相當程度其實是并存的。
蔡英文和賴清德理念素不契合,這在民進黨內(nèi)并不是秘密;然而,基于人氣組合及吸票作用之計算,這次大選“蔡賴配”的呼聲從未停過,而蔡英文則始終不置可否,其原因在此。在李全教因賄選遭調(diào)查之初,賴清德宣布拒赴議會,看來是靈活的政治運用;但兩百多天過去,賴清德還不知見好就收,再加上登革熱的大爆發(fā)、預(yù)算案之迫在眉睫,形勢即逐漸暴露他偏執(zhí)、霸道的底蘊。這種對民主體制與代議政治毫無尊重的態(tài)度,就算在地方掌權(quán)能如魚得水,一旦出任臺當局要職,恐怕難以理性執(zhí)政或和他人合作共事。蔡英文敬而遠之,不難想像,這也是第一種陰謀論解讀之由來。
然而,比較讓人憂心的,卻是第二種解讀。賴清德遭彈劾后拉不下臉重回議會,卻反而擴大戰(zhàn)線,要求民進黨中常會共同為他背書,由“立院”黨團發(fā)動修改《地方制度法》;此舉,無異將民進黨中央一起卷入他的“反民主”戰(zhàn)爭。照理說,民進黨此時該做的,是力勸賴清德重回議會,面對民主代議制度;不料,民進黨中央?yún)s甘愿跳到其船上和他隨波逐流,同意發(fā)動“地方制度法”的修改。此一發(fā)展,似顯示蔡英文已不將民主、法理、社會觀瞻放在心上。如果尚未執(zhí)政都如此驕橫,那么,接下來如果蔡英文順利取得執(zhí)政權(quán),臺灣的民主將被扭曲成什么模樣,則讓人難以想像。
我們必須先請蔡英文答覆以下的問題:如果縣市首長可以拒赴議會備詢,那么,閣揆是否也可以不赴“立法院”作施政報告,臺當局“行政院”部長可以維護尊嚴為由拒絕接受“立委”質(zhì)詢,而不必受到譴責(zé)?如果賴清德拒赴臺南市議會備詢是正當?shù)模敲,如果柯文哲也拒進臺北市議會、朱立倫拒赴新北市議會,民進黨也都覺得無所謂,可以一視同仁嗎?
對于上述問題,作為在野黨主席的蔡英文,和作為下屆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dǎo)人可能當選人的蔡英文,必然有不同的考慮重點與不同的答覆。問題是,要從在野走向執(zhí)政,蔡英文能容許自己在民主法則上有多大的雙重標準?或者她自信對于其間的論述模糊及理念矛盾皆可反覆裕如,而無畏外界的檢視。當然,更重要的是,選民要不要接受她的雙重標準?
老實說,賴清德個人拒赴議會,只是暴露一個民粹首長的傲慢偏執(zhí),這是臺南選民自作自受。真正令人難以忍受的,則是民進黨這種是非不分、力挺硬拗的態(tài)度,目前只是從在野邁向執(zhí)政的最后一哩,即表現(xiàn)出如此不在乎民意、不在乎原則的驕橫姿態(tài);一旦取得政權(quán),它將是什么樣的嘴臉?
回顧民進黨創(chuàng)黨初期,之所以能爭取到許多民眾支持,主要在對民主理念的堅持,包括鼓吹權(quán)力的制衡、權(quán)力的分散、憲政及代議體制的建立。而如今,卻為了賴清德的個人顏面問題,舉黨棄民主制衡如敝屣,視議會政治如無物,將法令制度當成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陪襯物。當民進黨把政治“技術(shù)化”到唯黨是用,把民主“褊狹化”成個人風(fēng)格,把民意“工具化”到隨手取棄;也無怪乎,隨著蔡英文的聲勢日漲,臺灣的民主憧憬卻日益下墜,讓人不忍卒睹。
日前,民進黨中常會通過力促修改“地方制度法”之議,該案是由賴清德與陳菊共同提出,其實也是極不恰當之舉。陳菊和賴清德都是地方行政官,也是“地方制度法”的監(jiān)督對象;若在過去,這樣的修法提議,不論由誰發(fā)想,至少應(yīng)由民進黨“立院”黨團的“立委”提案,才符合角色的正當性,而不致造成為自己“量身修法”之印象。然而,無論是怒火攻心的賴清德,或以為鴻鵠將至的蔡英文,就連這點君子原則都棄而不顧了。
目前,民進黨上上下下津津樂道的只有一句咒語:“完全執(zhí)政”。但別忘記,那是民進黨的奪權(quán)目標,卻不是臺灣社會的救贖所系。從賴清德拒赴議會到蔡英文的力挺,都散發(fā)著蠻橫的硝煙,那么,“完全執(zhí)政”恐將意味著民主的完全倒退!
[責(zé)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