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 Taiwan》劇照
《Miss Taiwan》是來自臺灣的音樂劇,你會怎么翻譯?“臺灣小姐”抑或“思念臺灣”?
這種雙關語的幽默,外加新奇的“無伴奏人聲重唱”,是日前正在北京上演的此劇的兩個突出特征。對于習慣了大陸傳統(tǒng)話劇和音樂劇的觀眾來說,它無疑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
臺灣小劇場的戲劇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有趣、精致、有文化感、有創(chuàng)意”。若干年前,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系列等還在北京以盜版盤的方式低調(diào)流行。近年,隨著兩岸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很多臺灣的小劇場話劇開始在北京“試水”。臺灣戲劇和島內(nèi)的水果一樣,漸漸在大陸多起來,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看得多了,大陸觀眾也感受到了兩岸不同的文化狀態(tài):臺灣演員有創(chuàng)意,大陸演員基本功好;臺灣話劇什么內(nèi)容都敢演,大陸話劇整體水平統(tǒng)一;臺灣劇場10個手指頭就可以數(shù)得清,經(jīng)常一場戲就幾個觀眾,而在北京一周可以看5場話劇且劇場人氣指數(shù)不低。
但也有人評說,臺灣話劇人不斷在劇場里執(zhí)著于藝術(shù),開發(fā)創(chuàng)意,把細微感動放大,好看;北京本地的小劇場話劇則好像把觀眾“簡化”了來看,話劇成為了一種單純的娛樂消費動作。
怎么會有這種差別?
臺灣戲劇受觀眾所認可絕非一日之功。最早將西方戲劇引進島內(nèi)的是女戲劇家李曼瑰,她和當時的戲劇家姚一葦開啟了真正的戲劇文化。上世紀80年代,從美國回來的賴聲川是島內(nèi)戲劇發(fā)展的重鎮(zhèn),他拓荒劇場,講究西方模式和臺灣本土的嫁接,形成了臺灣戲劇工業(yè),奠定今天各個劇團百花齊放的格局。
但臺灣戲劇學習西方而不拘泥于對其的重復再現(xiàn),有著極其鮮明的“臺灣元素”。比如《Miss Taiwan》中就重新演繹了多首人們耳熟能詳?shù)呐_灣老歌,喚起觀眾跟女主人公共鳴,體認伊人思鄉(xiāng)的憂傷和對“根”的記憶。
這些,或許大陸同行可以從中借鑒一點兒什么。(任成琦)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