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合理化何以消彌“價值觀困惑”

時間:2011-11-04 09:36   來源:紅網

  無論是“文化立國”的愿景,還是“文化再造”的呼吁,如此戰(zhàn)略性命題,我看到的更多是工具理性的斑駁陸離。經濟崛起背后的文化認同,政治共識催促的文化改革,這些確實重要,然而如何真正實現(xiàn)文化內在與外在兩個層面的多元融合,維持文化合理化程序的暢通等顯得更為緊迫。

  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要“中國化”,明顯體現(xiàn)出文化價值本身,并不具有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眼中的“普遍有效性要求”,而“受制于生活世界在具體文化中的視界”。因為兩種不同且不具有共同語言的文化體系要實現(xiàn)交融,成為“規(guī)范共識”,不得不解決好無共同語境的文化之間的外在融合關系。一則顯例是,一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主導的儒家文化,不斷吸收道家等其他文化的“合理因子”,進而在形式有了某種普遍性效果。

  回到中共近期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所提出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這一主題上來,所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語境的前提必然是馬克思主義的全幅武裝。當然,馬克思主義本身一直就面臨著如何中國化的問題。這一價值領域中的沖突或困境如何化解,就取決于以政治認同為取向的文化系統(tǒng)的合理化過程。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價值的移植國內,成為了一種文化預設,或國內文化價值融合的主流,這自然不可質疑。

  吊詭的是,另一方面當我們以難得的“文化自信”(抑或是“文化自負”?),向世界宣揚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時,孔子成為了代言人(當然曾有某位商家的惡搞,孔子也曾穿過西服),在全世界建造“孔子學院”,這當然不是意味著孔子這一象征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是在世界視閥中孔子更為知名,這得益于中國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的極力鼓吹。那么,所謂“文化再造”、“文化崛起”,烙上了過多的策略意識或工具理性。

  從一定意義上說,合理化過程會表現(xiàn)出一些工具行為或策略行為,但這些因素的色彩過于濃烈,自然有其內在機理。最主要的癥結或許就是文化自覺并沒有真正的內化,僅僅過多停留在將一種文化與另一文化領域的群體發(fā)生關聯(lián),并非找到文化個體之間的內在融合路徑,或沒有給予機制保障,未能真正發(fā)揮體現(xiàn)于個體的文化影響力,因此便無法消彌世界觀解中心化過程中的特定群體所面臨的“價值觀困惑”。

  文化的多元融合,與兩個以上個體之間實現(xiàn)理性溝通的方式基本相似。按著哈貝馬斯區(qū)別于盧曼“系統(tǒng)理性”的“交往理性”概念,話題的參與者之間實現(xiàn)理性溝通,必需在“客觀世界”、“社會世界”與“主觀世界”三個世界或層次上發(fā)生聯(lián)系,做更多的認識區(qū)分。或者說原本持不同異議的價值群體之間,有必要首先形成達成共識的“前理解”或語境,建構起共通的生活世界。在哈貝馬斯看來,這一程序過程中命題的真實性、規(guī)范的正確性,或主體的真誠性及本真性等,構成了普遍的有效性要求。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內在融合,更是文化向外發(fā)力的邏輯起點。

  誠然,“文化再造”或合理化過程背后的現(xiàn)實意義,無疑是中國社會轉型向縱深方向推進后,急需更有凝聚力的文化認同感。政界學界甚至民間思想界,如此帶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蘇意識,而聚焦于文化命題,凸顯出高度的“文化自覺”。雖然向外展示難得的“文化優(yōu)越”,外在的持續(xù)推廣必不可少,但更需要的是根植于內部或注重文化,文化融合過程重構內在關聯(lián),如此才能真正在文化合理化過程中消彌“價值觀困惑”或走出工具理性的范疇,以此真正激活文化生命力,擴大文化聲音的分貝。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

富源县| 手游| 东丽区| 霍城县| 惠州市| 自贡市| 德安县| 柘城县| 吉林省| 错那县| 韶关市| 莱阳市| 防城港市| 金华市| 达孜县| 宁波市| 台安县| 新源县| 五大连池市| 宜宾市| 泰顺县| 桐梓县| 黄浦区| 肃北| 凌海市| 张掖市| 当雄县| 新乡县| 安义县| 桓台县| 沈阳市| 大洼县| 饶平县| 玉龙| 曲麻莱县| 东乌珠穆沁旗| 图木舒克市| 九龙城区| 东兰县| 吉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