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這樣一部作品的學術價值,可能需要專家的介入,可能需要中國作協(xié)回顧魯迅文學獎的評選過程并重新進行評估。
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兒童文學博士譚旭東的理論專著《童年再現(xiàn)與兒童文學重構》最近爆出被指抄襲的風波,作者本人則辯稱并無抄襲,而且書中雖然有大量引文,但已經(jīng)按照學術規(guī)范進行了標注。而在是否抄襲的爭議之外,一部包含大量引文(引文數(shù)量甚至有可能達到70%)的論著,是否有資格獲得魯迅文學獎,則成為人們關注的另一個問題。
爭議的基礎,當然應該是作品本身。爭議爆發(fā)之后,譚旭東呼吁讀者仔細閱讀原書以證明自己的清白——但作為一部理論作品,普通讀者即便真的把譚旭東這本書從頭到尾讀完,也未必有能力就此判斷它是否有抄襲的嫌疑,是不是有資格成為獲獎作品,甚至是不是足以通過博士答辯。
稍稍翻閱一下譚旭東的作品,“媒介又稱媒體,在英語里為‘medium’(復數(shù)media),其含義是使事物之間發(fā)生聯(lián)系的中介體、手段和工具等”,類似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這自然談不上什么創(chuàng)見;而書中“第二媒介時代”、“難度寫作”,包括書名中“兒童文學重構”這樣的術語,又與大部分讀者的日常閱讀經(jīng)驗相去甚遠?梢哉f,這是一部混雜了學院語言和日常敘事的“綜合作品”。如何評價這樣一部作品的學術價值,可能需要專家的介入,可能需要中國作協(xié)回顧魯迅文學獎的評選過程并成立相關的獨立的學術委員會對此重新進行評估。但有些令人遺憾的是,最近幾年非;钴S的兒童閱讀推廣群體,高校的兒童文學研究者,包括中國作協(xié),那些最有發(fā)言權也最應該發(fā)言的人士,到目前為止,基本都選擇了沉默。
是因為大家都沒有讀過譚旭東的書嗎?從目前的新聞報道來看,有可能是這樣。但事實上譚旭東的書在網(wǎng)絡上已經(jīng)可以讀到全文,相關領域專家們的沉默,除了對作品的陌生,另一個原因,或許是對作者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