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們都是東北人 ! 漫畫 李法明
勁掀一夏收視狂潮的《中國好聲音》,業(yè)已收官。盤點這檔紅遍大江南北的大型勵志專業(yè)音樂評論節(jié)目,觀眾不禁一片驚呼:《中國好聲音》怎么幾乎變成了《東北好聲音》?
也難怪觀眾有如此之嘆——在角逐“中國好聲音”的征程中,56位入圍選手,14位來自東北;晉級16強時,東北學員虎踞半壁江山;四強對決,東北人占去三席;而最終“年度好聲音”桂冠,更是花落吉林選手懷中——東北軍團的顯赫戰(zhàn)績,實在是“太過搶眼”。
回顧往昔內(nèi)地音樂選秀節(jié)目,往往川軍、湘軍搶盡風頭,此番何以東北歌手集中發(fā)力、異軍突起?對此,雖該欄目組回應“純屬巧合”,但觀眾卻始終猜疑、爭論不休:到底是偶然巧合?還是另有文化密碼?
流行音樂的特點與東北人性格高度契合
“《中國好聲音》東北現(xiàn)象凸現(xiàn),我一點都不奇怪!”面對記者,中國音樂最高獎獲得者、國家一級作曲張振國,笑聲爽朗:“這與黑土地上風土人情對音樂人才的特殊孕育,密不可分!”張振國本人就是一條典型東北漢子,曾為《大雪小雪又一年》、《趟過女人河的男人》、《都市外鄉(xiāng)人》、《插樹嶺》等近30部電視劇創(chuàng)作過歌曲,舉止言談間,記者能強烈感受到他直爽、熱情的東北風格。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張振國認為,東北選手能夠決勝《中國好聲音》,原因之一即在于“東北人的性格特點,正好與流行音樂的特點高度匹配”。歷史上,東北地廣人稀、天寒地凍,在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下,人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造就了東北人粗獷、豪爽、自然、率真、火辣的性格,也造就了東北人的大嗓門。張振國說:“音樂是直達人心靈的東西,與南方人的溫柔婉轉(zhuǎn),感情內(nèi)斂相較,東北人直來直去、感情外向而強烈,對音樂的領悟往往更直接,一接觸到音樂,馬上就能產(chǎn)生反應,也更善于用音樂來表達情感。從某種角度上甚至可以說,東北人天生就適合搞音樂。”
特別是,流行音樂內(nèi)容通俗、生活氣息濃郁,演唱時,對感情的要求重于聲音技巧,表現(xiàn)形式自由不羈——張振國表示,這些特點又恰好非常契合東北人的性格特征,符合東北民間盛行的“俗”文化,從而使得東北選手在演繹流行音樂時如魚得水,渾然天成。
有人認為,吐字在歌唱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東北話字正腔圓,吐字清晰,這也是東北選手的一大優(yōu)勢。不過,吉林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副院長孫大峰卻指出,與南方的吳儂軟語相校,東北話吐字太硬,這反倒是演繹流行歌曲的劣勢,但黑土地也賦予了東北人另一項天然優(yōu)勢——能大幅度跨越的情感。
“情感的張力來自于自然的張力,東北四季分明的氣候,使得東北人的情感幅度天生要大于其他地區(qū),他們知道如何在演唱中去表達大幅跨越的情感,這是東北人血液中自來的!睂O大峰說:“正因這種獨特土壤,東北歌手的音樂品質(zhì),就像東北大米一樣,無可替代!
深厚的音樂傳統(tǒng)令東北樂壇人才輩出
“實際上,樂壇‘東北現(xiàn)象’由來已久,并不是從《中國好聲音》才出現(xiàn)的,只不過這次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以集中展現(xiàn),所以才給觀眾造成了很大的視覺沖擊!睆堈駠f。
仔細想想,自1984年流行音樂進入大陸起,很多唱得非;鸬母枋,便是東北人,比如“中國流行音樂市場頭號女歌手”范琳琳,比如“華語樂壇實力派天后”那英,再如孫悅、成方圓、陳紅、刁寒、李春波、付笛聲、孫楠、張咪、水木年華、羽泉、龐龍……甚至包括李雙江、殷秀梅、萬山紅、董文華,也都是東北人。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東北歌手便雄踞樂壇,一度占了將近1/3的比例,就連‘西北風’的演唱方法,也是由東北歌手開創(chuàng)的。”張振國說:“這既跟東北人熱辣奔放、愛說愛唱的性格基因有關,也跟東北地區(qū)深厚的音樂傳統(tǒng)有關。”
“流行音樂的基礎是傳統(tǒng)音樂”,吉林省音樂家協(xié)會秘書長徐民告訴記者,對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影響最大的是俄羅斯學派,由于地緣優(yōu)勢和特定歷史機遇,東北地區(qū)恰恰從中受益最多,一大批前蘇聯(lián)音樂家曾在此授課講學,使這里音樂人才輩出,為發(fā)展音樂事業(yè)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建國后,在老長影的號召、凝聚之下,一大批音樂家又集結(jié)長春,他們既奉獻出了無數(shù)經(jīng)典曲目,也在這片黑土地上散枝發(fā)芽、傳業(yè)授藝,令東北出現(xiàn)了人才濟濟的喜人局面!睆堈駠嬖V記者,除上述那些人們耳熟能詳?shù)臇|北歌手外,著名作曲家徐沛東、谷建芬、尚德義,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劉云杰、北京現(xiàn)代音樂學院創(chuàng)辦人李罡、廣東星海音樂學院院長唐永葆,也都出自東北。
東北音樂名人數(shù)不勝數(shù),自然使得當?shù)匾魳方逃膸熧Y力量異常雄厚。中國音樂發(fā)展史上最早的國家級重點音樂學府,沈陽音樂學院自不必說,就連2006年創(chuàng)立的吉林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教師也均為國內(nèi)一線音樂人。孫大峰告訴記者,借助于精英教師團隊,他們在教學上也頗多創(chuàng)新:一方面拋開門戶之見,實施名師共享;一方面按照藝術本身規(guī)律施教,特別尊重學生個性;另一方面大量開展教學演出,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取得了明顯成效。
所謂“名師出高徒”,在《中國好聲音》中,沈陽音樂學院有4名學生入圍,其中“小魔女”吳莫愁,榮獲總決賽亞軍;而吉林省的6位入圍選手,有3位出自吉林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其中金志文獲第四名,權振東獲含金量最高的“實力的綻放”單項大獎,梁博更是因為捧得“年度好聲音”桂冠而成為最大贏家。
任何一種文化現(xiàn)象,都不是孤立的
大自然賦予的性格基因,加上歷史所賦予的文化基因,東北軍團掌控《中國好聲音》,也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東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傅佳欣表示,很多觀眾之所以對此莫名驚詫,還源于對東北文化的隔膜與疏離。
在很多人印象中,東北地處荒寒,祖先多是流民,當年為生計所迫闖關東的移民,也都是社會底層勞動者,較之文明古都燦若星辰的中原地區(qū),東北并無太多值得稱道的歷史文化。建國后,東三省又多以我國重工業(yè)基地、商品糧基地的形象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除了老長影曾經(jīng)推出的一批力作外,東北似乎一直處于文化邊緣地帶,直到1990年,趙本山攜小品《相親》走進央視春晚,富有東北特色的文藝形式才首次對公眾產(chǎn)生重磅沖擊。時至今日,多數(shù)人對東北文化的認知,也仍主要停留在東北小品和二人轉(zhuǎn)上。
其實,不止小品和二人轉(zhuǎn),近30年來,東北人和具有濃郁東北風格的文藝形式,一直在中國文藝領域極其活躍——還在改革開放之初,以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為代表的東北籍評書藝術家,火遍全國,包括今天的后起之秀孫一,也來自東北;隨后,東北歌手如滿天繁星、東北方言歌曲風靡一時、東北題材影視作品風生水起、吉林市歌舞團屢屢在春晚挑大梁、東北籍主持人層出不窮,東北籍演員更是群星閃耀……以至姜昆也感慨地說,“北京歌舞演藝界,東北人占有三分之一”。
過去只在本土頑強生長的東北文化,為何在改革開放后大放異彩,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南北?對此,傅佳欣指出,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隨著政治語境日益寬松,有關革命與英雄的宏大文藝敘事逐漸式微,受眾渴望新鮮的藝術形式和貼近現(xiàn)實、有震撼力的表達方式,而“東北風”正迎合了這種市場需求。
“闖關東時期,闖過來的人都是底層人民,因而東北文化重在一個‘俗’字,特別接地氣,表現(xiàn)在各類藝術形式上,就是通俗直白、幽默詼諧、能滿足人們壓抑情緒的釋放,以塑造小人物見長,生動感人!备导研辣硎,正因如此,隨著大眾娛樂業(yè)和通俗文學的繁榮昌盛,富有東北風情的文藝形式和具有黑土地文化品格的東北藝人,便迅速從邊緣走向了中心。
同時,借助這股強勁的“東北風”,東北地區(qū)近年來在扶持文化產(chǎn)業(yè)上也下足了功夫,這使得東北文化在發(fā)展光大過程中如虎添翼,碩果累累。比如,在今年“五個一工程”評獎中,吉林省就實現(xiàn)了“滿堂紅”,7部作品獲獎,覆蓋所有6大評選門類。任何一種文化現(xiàn)象,都不是孤立的。如果把握了東北文化在大眾娛樂文化中從非主流成為主流的發(fā)展脈絡,《中國好聲音》東北現(xiàn)象凸現(xiàn),就不再會令人感覺突兀,這是東北地區(qū)文化長期積淀的結(jié)晶,也是東北人自強不息、自覺追求文化事業(yè)大發(fā)展的一個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