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星馳導(dǎo)演的《西游·降魔篇》正在上演,觀眾看后有人笑了,有人哭了,也有人認(rèn)為沒有拍出星爺?shù)乃健?jīng)典被改編成影視本來就惹爭議,何況是《西游記》這樣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經(jīng)典改編是成功或失。拷(jīng)典的改編傳遞出什么樣的意味?解讀《西游記》屢屢被改編成影視的歷程,也許可以略略探知其中的玄奧。
古典篇
圣魔糾纏中的自由書寫
周星馳曾說過,他對“西游”題材的情有獨鐘,是因為“孫悟空給我自由奔放的創(chuàng)作快感”。我寧愿相信,這是星爺?shù)囊痪浯髮嵲。在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唯有《西游記》帶上了自由的精神印跡。石猴就是自由的化身,它孕育于靈石,無父無母,代表著一種天然的新生秩序。但在吳承恩筆下,這種秩序不是自足的,它要么入魔,要么成圣。孫悟空就是在魔與圣的兩種身份糾纏中完成對自由的追求。這種書寫,代表了吳承恩時代對自由的最高理解,同時也是一種局限。但不管如何,那個敢于抗議天庭權(quán)威的孫悟空,已成為中國本土的自由精神的源頭之一。而那個耽于享樂的豬八戒,則讓這部志怪小說有了那么一點點“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