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刊載了《趕考路上奮斗急——記河北省威縣縣委書記呂志成》的文章,記述了呂志成帶領(lǐng)一個平困縣邁向先進縣行列的事跡,講述了一個普通縣委書記的趕考之路。
說起趕考,不由得讓人想起1949年3月的一天,毛澤東率領(lǐng)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機關(guān)從西柏坡出發(fā)趕往北京,路上,毛澤東愉快地對周恩來講:“我們今天去北京,就是進京趕考嘛!我們決不能當李自成,希望考個好成績”。說到趕考,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都在自己的趕考路上,只是有的人能夠一往無前,而有的人則很快就敗下陣來。一個學子的趕考就是要考上一所適合于自己的學校,而一個官員的趕考則要看他是不是能夠讓一方的百姓過上好日子,而當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時候,也就是其實現(xiàn)自己鴻鵠之志的時候。
“讓貧困群眾擺脫貧困,同奔小康,這是我們的天職!边@是貧困縣的縣委書記呂志成的誓言,其實能夠立下豪邁誓言的人不少,但是能夠貫徹始終的人卻不多,而呂志成做到了,其做出的成績有目共睹,他的付出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考出了好成績。作為一個人民的干部,需要的不僅僅是指點江山的大手筆,更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趕考永遠在路上,干部永遠是學生,而群眾則永遠老師。
趕考,首先是一個“趕”字,要只爭朝夕,不能錯過時代、歷史給我們帶來的機遇。搶抓機遇要立足實際,跳出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著眼全局系統(tǒng)化謀劃。在威縣呂志成因地制宜而又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四個轉(zhuǎn)變”,最終實現(xiàn)了由貧困到先進的轉(zhuǎn)變。
趕考,還要接受考官的考核,而這個考官就是人民群眾。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不能為了政績而亂上項目,最后留下一堆爛尾樓,相信考官是不會給這樣的學生以高分的。只有像呂志成一樣“說了就算、定了就干”,不推諉責任,敢于承擔責任,才會把群眾的事情辦好,而這恰恰是所有優(yōu)秀的縣委書記、人民滿意干部的共同特征。
“趕考”是一種行動,“趕考”更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它可以讓我們在空泛的言語中融入積極地動力,它可以讓我們萎靡的精神煥發(fā)斗志!摆s考”不僅可以贏得群眾的尊重,更可以通過實干為人民帶來可以感受到的好日子。(中國臺灣網(wǎng)網(wǎng)友:于興杰)
。ū疚臑榫W(wǎng)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wǎng)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