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
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臺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火,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其中65萬件幾經輾轉,行程數萬公里,于1948年遷往臺灣。1965年,為了存放這些文物,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
從此,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遙遙相望。北京、臺北兩地的文物一分離就是60年。
60年的歲月里,對多數大陸民眾而言,臺北故宮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2006年年底,總導演周兵跟他的團隊開始拍攝一部紀錄片,名字就叫《臺北故宮》。
2009年年初,《臺北故宮》播出,雖然并非黃金時段,卻一下“火”了。
一部紀錄片引發(fā)了太多的話題,其中有關于紀錄片本身的,卻也有更多是關于臺北故宮的。因為,臺北故宮不僅與一個地方有關,還與一段歷史有關,更跟一群人和一段情感有關。
每天多賣許多“白菜”
《臺北故宮》“火”了。
收視率、網友留言數量、眾多觀眾的批評和贊賞,都是直接的證明。對此,周兵的解釋是——“火”是因為期待已久!半m然目前開放了大陸民眾赴臺游,但畢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親眼看到臺北故宮。這部紀錄片,多少可以讓暫時還去不了的人們先過過癮!
不過,還有一些是周兵所沒有想到的。
《臺北故宮》出品人杜大寧告訴記者,片子播出后,每天都能接到好幾個從臺灣打來的電話,詢問怎樣才能買到《臺北故宮》的影碟。一位姓吳的先生說:“大陸要開播《臺北故宮》的消息不少島內媒體都有報道。其實以前DISCOVERY、NHK等都曾拍過紀錄片,這次之所以特別期待,就是想看看大陸同胞會有怎樣不一樣的理解和視角。所以,我在第一時間就通過網路看了,不錯耶!”
另外,紀錄片甚至還在島內產生了“經濟效益”。臺北故宮的工作人員接受采訪時說:“《臺北故宮》在大陸播出后,來臺北故宮參觀的大陸游客增多了,連我們專賣店的生意都一下子火爆好多,鎮(zhèn)宮之寶——光緒年間翠玉白菜的仿制品,每天多賣好多件!
這些信息顯然讓周兵很振奮。因為一直做紀錄片的他,理想層面的期待大概遠遠超過現實層面。
“你有沒有想過原因呢?《臺北故宮》為什么會火?”我問道。
“‘臺北故宮’這4個字應該就是主要原因吧,或許誰拍誰火,不是它因為我們而火,是我們因為它而火!敝鼙α。
“火就是成功嗎?”我接著問。
周兵略微沉思,緩緩答道:“其實,就具體的制作細節(jié)而言,還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不過,有人關注才是第一位的。你看,現在的確有更多人知道了有關臺北故宮的故事,也有更多的大陸游客想買一棵著名的‘白菜’帶回來,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算是成功了!
拍攝《臺北故宮》被感動
見到周兵,是在2月的一個午后,天空中有細細的雨絲彌散。
北京南池子的一個工作室里,周兵盤腿坐在茶桌旁,黑色中式棉袍,神色淡然。
閑適的氛圍中,我提出希望周兵講一些有關臺北故宮中珍寶的故事。
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毛公鼎、嬰兒枕……第一次親眼看到這些早就揚名四海的珍寶,周兵說他的心情相當復雜,是激動、是滿足,還是震撼。
那么,怎樣把這些珍寶展示給世人看?《臺北故宮》選擇了講述,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和歷史背后的人物。
為此,《臺北故宮》攝制組5次赴臺,尋找親歷者。最終,他們找到了幾位仍然健在的1948年參與運送文物的專家和他們的后人。
以后來者的視角看,歷史往往是那么不可預期。
當年跟隨文物赴臺的專家,都以為幾個月之后就能回大陸。有的專家甚至連家屬都沒帶,門一鎖,上船就走。即使到了臺灣,還告訴家人不要買貴的結實的家具,因為很快就能回去。但沒想到,一去就再也沒回來。
文物遷徙的背后,是人物命運的顛沛流離。
北京故宮青銅專家李光謨如今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父親李濟是中國考古學界的開創(chuàng)者、安陽殷墟考古的主持人。當年,父子二人一起到了臺灣,但很快李光謨?yōu)槔^續(xù)學業(yè)輾轉返回大陸,可他怎么也沒想到那一別就是長達數十年的兩岸隔絕和骨肉分離。直到李濟去世,父子倆再沒有見過面。
文物遷徙的背后,還有一份堅守和忍耐。
臺中霧峰鄉(xiāng)一個叫北溝的地方,現在是滿眼的郁郁蔥蔥,這個偏遠村落里的人們仍然過著平淡的日子。文物輾轉到達臺灣后,曾經在那兒存放了15年。后來做了臺北故宮副院長的莊嚴舉家遷臺,由于日子清苦,莊嚴的太太甚至需要靠養(yǎng)雞賣雞蛋來補貼生活。然而,在這樣的清苦與寂寞中,隨文物來臺的許多專家都在北溝苦苦守候了15年。15年后,65萬件文物移入新建的臺北故宮,件件完好無損。
“你有沒有問過,他們是如何耐的住寂寞的?”這樣的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jié),卻讓我感受到了悠遠的震撼。
“問過,原因很簡單。隨文物遷徙的時候,只有一個想法:戰(zhàn)火中子彈不長眼,不能讓文物受傷,所以要走。在北溝守候15年的時候,也只有一個想法:文物是國寶,必須精心呵護,所以要留下。”周兵說,“他們就是一群把自己的命運跟文物聯系在一起的人!
拍攝《臺北故宮》,周兵覺得自己首先被感動了。
周兵說,那段歷史中人物的命運和經歷遠比文物本身更震撼!爱斘以俅卧谂_北故宮看到那些文物時,它們更加閃光和鮮活了。我忽然意識到,文物的真正價值并不是拍賣場上的數字。它們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這些器物上寄托著某種精神和品格。那些隨文物赴臺的專家能忍受骨肉分離,能寂寞堅守數十載,就是在守候文物中流淌的精神和品格。而這種精神和品格的延續(xù)是什么?是中華文明的傳承!
拍攝《臺北故宮》,周兵希望能將這份感動傳達出去。
臺北故宮是有溫度的
記者的一位同行不止一次參觀過臺北故宮,卻仍然對這部紀錄片感興趣。問及緣由,他說,他能感受到臺北故宮的溫度。
采訪中,不約而同,周兵也提到了臺北故宮的溫度。
“真正到臺灣實地拍攝的時候,我才意識到,臺北故宮是有溫度的!敝鼙f:“你采訪任何一個臺灣人,只要小學五年級以上的,都能說出和‘臺北故宮’有關的故事,因為他們不止一次去過。臺北故宮決不僅僅就是一座冰冷的建筑而已,它對臺灣文化和臺灣民眾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次進入臺北故宮,分集導演陳怡就被參觀的民眾震撼了。
“因為臺北故宮面積比較小,珍寶是被分批展示的。當時剛好趕上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展出,朦朧的燈光下,十幾米長的展柜前站滿了小孩、年輕人和老人。隊伍中,一個歲數稍大的人正在給前后的小朋友講解。他的講解那么詳細,我都很慚愧。我當時最大的觸動就是,這些珍寶已經在臺灣人心中扎根了!
臺北故宮是有溫度的,還因為你在臺灣的某個角落,不經意就能捕捉到它的影子。
在臺北的大街上,有時甚至可以看到印著懷素《自敘帖》的手提袋,琺瑯彩工藝的茶杯墊,或是印有稀世珍寶玉鷹紋圭紋路的絲巾……陳怡說,臺北故宮曾邀請意大利著名時裝設計師根據館藏珍寶,設計出一系列現代生活起居用品。“將文化普及到生活中的用意也讓我們很有感觸!
臺北故宮是有溫度的,還因為它的影響一直在延續(x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臺灣人。
“臺灣文化豐富而多元,但看似古舊的臺北故宮的影響力一直堅定而持久!敝鼙f,“還有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從臺北故宮獲取靈感,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像林懷民的云門舞集、周杰倫的《青花瓷》便是如此!
有溫度才有生命力,有溫度才能煥發(fā)光彩。正是深深感受到了臺北故宮與臺灣民眾和臺灣文化的息息相關,周兵才決定選擇一種更加自然、樸實的方式還原歷史給大家看。
交流和了解才最重要
事實上,臺北故宮一直是一個極具象征意味的建筑符號。
對于那些護送文物來臺的專家而言,臺北故宮是他們一生的堅守;對于此后出生成長的一代又一代島內民眾而言,臺北故宮是訴說兩岸同源同種的文化臍帶;對于隔海相望的大陸同胞而言,臺北故宮是一座可以放置相思和期盼的殿堂。
“我們制作紀錄片的目的就是想把臺北故宮展示給大陸民眾看,同時也把大陸民眾對臺北故宮的期待和理解展現給島內民眾看!敝鼙缡钦f。
事實上,《臺北故宮》的拍攝和制作吸引了很多人加入。
“我們跟臺北故宮的工作人員原本并不認識,但一聽說要做這樣一部紀錄片,他們都不遺余力地幫我們找資料、聯系采訪。有的老專家歲數很大了,還仍然跑前跑后,甚至像打包、搬運、裝車這樣的體力活都親歷親為!敝鼙嬖V我,因為拍攝《臺北故宮》的緣故,他現在在臺灣有了許多朋友。
“你能感受到島內民眾的熱情!敝鼙f。
周兵把他的理解和感受,融入紀錄片,娓娓道來。他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爱斈曦撠熝哼\文物的索予明,如今已經90歲了,采訪中他反復說,很期待兩岸的故宮和文物界能夠有一個很深入的交流。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回蕩。”
交流已經開啟。2月14日,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一行抵達北京,這是1949年以來臺北故宮院長到大陸的首次正式訪問。雙方就專家交流、學術研討、合作辦展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一直關注臺北故宮的周兵,對此事自然也相當關注。他說:“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呀!其實,兩岸的交流和了解才是最重要的,希望臺北故宮從此不再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