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改名“去蔣化” 民進黨曾屢試不爽
事實上,民進黨通過改名達到“去蔣化”目的,過去可謂屢試不爽。1996年,陳水扁還是臺北市長時就“牛刀小試”,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2006年,已是臺當局領導人的他,又將介壽館改名為“總統(tǒng)府”。
2007年,陳水扁又加足馬力,在未獲“立法院”批準的情況下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并將門口牌樓“大中至正”匾額取下,改懸“自由廣場”。不過馬英九上臺后,又將該建筑復名為“中正紀念堂”,但牌樓匾額題字仍維持“自由廣場”。
此外,扁當局還在2006年將中正國際機場更名為“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臺灣某些勢力賣力推動“去蔣化”,表面上是反對威權政治、廢除個人崇拜,背后往往潛藏著“去中國化”的意圖,因為在他們眼中,蔣介石代表著“大中國”的意象。
民進黨過去掌權時曾大力推動“去蔣化”,如今實現(xiàn)“地方包圍中央”,各地開始頻傳拆像、改名消息,若民進黨明年再奪得“中央”執(zhí)政權,或掀起新一波“去蔣化”浪潮。(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 責任編輯:李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