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臺灣一周侃》→
各位好,歡迎收聽全新一期的《臺灣一周侃》,我是小小。
又是一年3月,兩會與全國人民如約見面。要說起關于“兩會”的話題,真是三天三夜都嫌短。除了委員代表們恪盡職守、認真履職外,全國的媒體朋友們也在奮力發(fā)稿、傳播熱點。那在記者們眼中,兩會又是什么樣?有人說酸甜苦辣、興奮難忘,更有人直言兩會是個磨人的小妖精。
本期我們就為您奉獻上兩會版《朗讀者》——親歷兩會。
初次上兩會,我是認真的!
作為報道兩會的新手記者,初次上會內心有點慌,在做足了認人、找熱點話題、查背景資料、看歷年報道等一系列工作后,有些忐忑地進入了兩會報道工作。而仿佛眨眼間,兩會就要閉幕,內心有不舍,更感到踏實,回想起每一個奔跑著出發(fā)的清晨與整理思緒寫稿的夜晚,只想說,初次上兩會,我是認真的。
初次上會,有很多新體驗。政協(xié)發(fā)布會當天,第一次與數百名記者共處一堂,見識了很多新型報道裝備,也領略了記者們的“敢搶敢拼”。為了找到好的拍照角度,大家不分男女紛紛“卡位”,“長槍短炮”早已不算什么,為了更好的視線,梯子幾乎成了人手必備。整個會場人潮爆滿,主席臺與第一排之間的空地上,一群記者席地而坐,聽發(fā)言、記筆記,還不忘舉高手爭取提問機會,會場里沒人說話,只有相機不間斷的“卡卡”聲。一個多小時的發(fā)布會,絕大多數人扛著攝像器材一站到底,為了找角度,還要嘗試穿過厚厚的人墻,一步一步往前挪。記者往往就是這樣,在新聞現場,渾身都是使不完的力氣。
作為跟組記者,“認臉”很重要。根據前輩指示,還沒上會,就百度了委員們的信息,并做成幾份word文檔保存在手機里,沒事就翻出來認一會兒。3月4日上午,委員們舉行第一場小組會,會場里委員們發(fā)言很踴躍,講到精彩處往往你插一句、我插一句。當天上午委員們座位上沒有座簽,真像在考場,處處是考驗。還好先前準備工作做得足,看著發(fā)言的委員,一張張照片信息在大腦里閃過,一上午時間,竟把素未謀面的十幾個人全都認全了!內心的小石頭終于落了地,準備工作沒白做!
聽委員們發(fā)言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翱偫懋敿也蝗菀住薄ⅰ白屌_灣同胞在‘中國夢’中實現個人夢想”、“國家底線不容觸碰”……小組討論會上,委員們談熱點、話心聲,積極反應社情民意,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建言獻策。每天下午3點開始的討論,總有委員提前到場等候。委員們討論時暢所欲言、不藏著掖著、不說空話套話,抓緊機會表達個人觀點,不負人民所托。
采訪委員是一個令人享受的過程。作為記者,當聽到在大陸生活近30年的臺籍委員林賢順盛贊祖國大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時,我感受到的是自豪;當聽到臺籍委員雷獻禾直斥“臺獨”藝人不可觸碰國家底線,號召兩岸影視工作者共擔民族大義時,我心中充滿敬重;當聽到臺籍委員鄭廣臺這些年為臺胞在大陸生活便利而奔走調研、建言獻策時,我感受到的是責任。這些臺籍政協(xié)委員們時刻關注、關心生活在兩岸的臺灣同胞,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兩岸一家親”;委員們的兩岸故事,總能讓人內心深處被觸動……
時間轉瞬即逝,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五次會議今天已經閉幕,看著委員們的車從天安門廣場駛去,心中竟然有一份不舍,總感覺還沒和委員們聊完,還沒來得及說一聲再見,大家就都要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了。
回想起這些天在家與會場間奔波的日子,有疲憊更有收獲。每晚,在電腦與臺燈的陪伴下,聽錄音、挑照片、整理思緒,寫稿到深夜已經成了日常。期間,既有“白+黑”連續(xù)工作讓“體力+腦力”勞動達到極限的疲憊,也有稿件得到委員肯定后的愉悅。兩會結束了,心里很踏實,初次上兩會,我是認真的!
兩會啥感受?一個字,燃!
“委員看這邊”、“您再多說兩句”、“快沖,是劉翔”……3月3日全國兩會開幕以來,社會各行各業(yè)聚焦于此,尤其是全國的媒體朋友們,不僅“長槍大炮”、“鋼鐵俠”設備用的得心應手,“圍堵”委員代表的速度也直逼“凌波微步”。作為一名涉臺新聞工作者,記者本人也有幸參與了這場匯聚四海八荒采訪神力的大“趴體”。同行齊聚、高手云集,識委員、做直播、侃經濟樣樣拿手,休息時也不忘奮力敲稿,時刻散發(fā)出“我敬業(yè),我驕傲”的光芒。記者在現場深刻體會到了“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爆表魅力值,燃!
“兩會”期間,記者接觸了許多臺籍全國政協(xié)委員,他們是一群可敬又可愛的人。小組討論中,委員們根據議程積極討論、認真審議,甚至是仔細到“摳字眼”的程度,讓人欽佩。每位委員的發(fā)言都很“接地氣”,不說官話、套話,實實在在的反映了來自基層的社情民意。旁聽他們的真知灼見,記者也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全國政協(xié)如何發(fā)揮參政議政、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作用有了更真實的體驗。
“如何加強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臺灣青年怎樣才能在大陸更好的學習、生活、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與臺灣基層民意代表的交流工作怎么做深、做廣”,這些兩岸熱門議題都是委員們傾力研討的重點。他們談起臺灣青年和臺灣同胞就像自家的小孩、親戚,迫切的希望能替臺胞們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說到激動處不經意間嗓門也會提高八度,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在這些委員身上沒有遙遠的距離感,添上的是幾分親切。“小姑娘跟了我們這么多天,也很辛苦啊”、“你要不要喝點水,吃個橘子吧”、“謝謝你們媒體幫我們把聲音傳出去,讓更多的人聽見”,每一次的采訪都像是朋友間的對話,委員們真情實意流露出對兩岸事業(yè)的熱忱,深深地打動著聽者的心。有一位委員對記者說,他的外公曾擔任過“北平同鄉(xiāng)會”的會長,相較于外公當年為臺胞們做的事情,他自愧不如。但在記者看來,年代不同所需要努力的方向也不盡相同,這位委員現在為臺灣同胞奉獻的心血,值得所有人為他點贊。
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每天八小時、接連運轉十多天,這是委員們“兩會”期間的標配作息時間。有時還要準備第二天的發(fā)言材料、整理提案建議,中午不休息、晚上到深夜,都是常有的事兒。留給媒體采訪的時間更顯得彌足珍貴,此次記者也體驗了一回與眾不同的“健步ing”采訪形式。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與委員進行充分的溝通,記者與一位委員相約邊健步邊采訪,在四十多分鐘的時間里,從臺資企業(yè)如何共享“一帶一路”成果談到怎樣加強兩岸“心靈契合”,委員笑稱,“實在是沒時間,大腦思考久了,走一走才能放松下來,辛苦你了”。從這件事上,記者也頓悟到以后該鍛煉的不僅是筆頭跟腦力,還有偽發(fā)達的肱二頭肌——舉不動錄音筆,傷不起。
“兩會”與其說是委員、代表們共商國是的殿堂級會議,不如說是各行各業(yè)都在為祖國建設奉獻自己的心力。為了“兩會”的順利召開,會議現場的安保人員全天值守一絲不茍,樓層的服務人員能準確地稱呼每一位委員的姓氏,記者們加班加點的報道會議亮點、解讀各界聲音,普通百姓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等各種渠道關心著正在發(fā)生的國家大事。大家所共同期盼的,是國家越來越昌盛、民族越來越富強,這是我們的“中國夢”。
“兩會時間”慢慢接近尾聲,踏出會議中心,春天的氣息也漸漸清朗,朋友圈里到處都在曬著“春風十里不如你”,在記者眼中,這個春天“兩會”最美,參與“兩會”的人更美。親愛的“兩會”——我們明年再見!
以上就是本期《臺灣一周侃》的全部內容,感謝收聽,再見。ㄍ辏
[責任編輯: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