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這回抓住了引發(fā)社會不滿的核心問題,并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選擇,但是涉及島內眾多民眾經濟安全保障的改革,能否順利進行,仍考驗著馬英九的決心和智慧(資料圖)
“年金制度不能垮,也不會垮!泵髦澳杲鹬贫取备母锸且豁椌薮筇魬(zhàn),馬英九仍“愿意挺起脊梁,把問題扛下來”,看來經過了軍公教退休人員慰問金、“立委”補助款以及官員“特別費”等一系列紛擾后,馬英九終于抓住了引發(fā)社會不滿的核心問題。
不過,臺灣的“年金制度”行之有年,紛繁復雜,即使人人都知道爭議在哪,但要真的化解其中矛盾、撫平民怨,絕非一朝一夕可成。究竟“年金制度”改革難點在哪?馬英九又能否從這個 “坑”中絕處逢生?
何為“年金” 為填補社保空缺
一直處于風口浪尖的“年金”究竟是什么?臺灣于2008年10月1日開辦了“國民年金”社會保險制度,主要納保對象是年滿25歲、未滿65歲,在臺灣設有戶籍,且沒有參加勞保、農保、公教保、軍保的居民!皣衲杲稹碧峁袄夏昴杲稹、“身心障礙年金”、“遺屬年金”三大“年金”給付保障,及“生育給付”、“喪葬給付”兩種一次性給付保障。被保險人只要按時繳納保險費,在生育、遭遇重度以上身心障礙或死亡事故,以及年滿65歲時,就可以依規(guī)定請領相關“年金”給付或一次性給付,以保障本人或其遺屬的基本經濟生活。
隨著平均壽命延長、出生率下降,島內老年人的人數和比例呈現顯著成長,臺灣早已步入“高齡化社會”。而隨著社會變遷與家庭結構改變,提供老年生活的經濟安全保障成為臺灣社會安全體系中重要一環(huán)。以往臺灣有勞保、軍保、公教保及農保等以在職勞動者為納保對象的社會保險,但仍有300多萬人無法參加任何社會保險。
“國民年金”即是針對此部分的不足,設計一個以全民為保障指標的保險制度,讓臺灣邁入 “全民保險”的時代。
[ 責任編輯:杜美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