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3月17日政治版頭條《遼寧省政府簡政放權,破解“審批很迷戀,監(jiān)管很迷!薄车85個處室之后》推出之后,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和客戶端轉發(fā),半小時不到閱讀量就上10萬+;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微信公眾號,比如北京青年報“政知局”,還作了頗有深度的解讀。
說來,此稿不算新聞。春節(jié)小長假后的2月8日,人民日報就刊發(fā)了我采寫的消息《簡政放權先向自身“動刀子”——遼寧省政府砍掉處室85個》,消息源來自遼寧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
2月7日,遼寧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fā)布會,介紹簡政放權的相關情況。
既是“舊聞”,也非獨家,這篇文章如何成了刷屏爆款?不管對地方主政者、宣傳部門同志,還是新聞從業(yè)者,或多有啟發(fā),且聽我講講“爆款舊聞背后的故事”——
從菜單到大餐:兩天時間,采訪省廳十幾位處長,了解“被改革者”想法和呼聲
消息刊發(fā)后,人民日報政治版主編馬國英便來了電話:消息不夠,還請深度調研。
剛開始聯系采訪時,我是有一點打怵的。機構改革,頭緒繁雜、部門眾多,并且涉及人員安置,較為敏感,能不能往深處說?沒有把握。
“自上而下”破解采訪難。深知不少政府部門特別注重“程序”,副處長、處長、分管廳長,報主要負責人,這個流程下來,順利的話也要三四天。此番改革的牽頭部門是遼寧省編辦,在不少同行眼里,留有“難采訪”的印象。我沒有選擇自下而上“走程序”,而是直接找到了原就采訪過的編辦主任林國軍。一條短信,得知意圖,林主任爽快地安排給了分管這項工作的副主任劉毅,并很快和具體負責的政府機構處的處長、副處長接上了頭。
深入采訪,挖掘好故事。兩天時間,采訪了省發(fā)改委、工信委兩大部門十幾位處長,基本了解到“被改革者”的真實想法和呼聲感受。細細采訪,才知此事的重大意義和艱難程度。
85個處被砍掉,192名副處級以上領導編制被削減。像發(fā)改委這樣的強勢部門,被砍掉了9個處,編辦自身也砍掉了2個。最后攻堅階段,省長陳求發(fā)親自給55個部門開會,不只給一把手開,而是給班子成員集體開,55個部門分14批次,集體談話做工作。
新聞,紙上得來終覺淺。瘦身簡政、砍掉85個處,意義非同小可。但對比隔著一個多月的兩篇稿子,一個是七八百字的消息,一個是深入調查,如果說消息僅僅是一份菜單的話,調查則算是一盤大餐了。為什么改,怎么改,改了啥效果,人員啥狀態(tài),都體現了出來,信息量大。比如,原來不少處就三四個人,干不了大活兒,有時候就是安排人;又如,這次改革,哪些處室職能得到了加強,介紹得比較清楚。人還是哪些人,但優(yōu)化組合以后,大不一樣,職能更加突出服務審批、服務監(jiān)管、服務供給側改革等等。消息稿來源于新聞發(fā)布會上主持人的介紹,而調查稿則來自于面對面的采訪,也來自于自己多年來的觀察理解。這也是媒體都報道過的同一題材,此番還能引起很大反響的原因。
問題導向與把握火候:聚焦遼寧革舊布新,刮骨療毒,修復凈化政治生態(tài)的嘗試
黨委政府決策部署,有其問題意識、問題導向。新聞報道同樣如此。
有一段時期,遼寧廳級機構膨脹。遼河保護區(qū)管理局、凌河保護區(qū)管理局……一下子多出了近10個正廳機構,不少機構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中央巡視組第一輪巡視遼寧時給予嚴肅批評。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