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多彩亞洲 美美與共】中阿攜手保護文物 共守絲路文明

2019-05-05 15:57:00
來源:央視網(wǎng)
字號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5月將在北京舉行,作為“亞洲文明聯(lián)展”的分展,“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

  這也是在戰(zhàn)火中劫后余生的231件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藏珍寶首次進入中國的大學博物館,而在此之前,這批文物已在全世界巡展10余年。它們的發(fā)現(xiàn)、保護和展出濃縮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和幾代文化人守護文明的努力。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策展人 談晟廣:“你看這個靴扣看起來好像在里面也不能讀出什么文化的信息,但事實上你看它這個背面,像布紋一樣,那個底上面,看到了吧。布紋事實上是一種工藝叫做失織 。是始于中國的戰(zhàn)國時期,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物形象有一個發(fā)髻,這種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中國人的形象,但是獅子或者豹子拉戰(zhàn)車的形象又可能是中亞那邊的元素,所以它是一個多種文化融合的!

  透過精美的文物外在,去挖掘背后更深的文化含義,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這次展出,因為詳細的考古知識和生動的現(xiàn)場講解,吸引了不少觀眾。

  敦煌研究院絲綢之路與敦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邵學成:“從最初大家走進展覽是看珍寶,看黃金,到后來大家開始關注到背后的文明文化。”

  中國和阿富汗文明交往的歷史自張騫通西域起,而阿富汗也成為了古絲綢之路上的中轉站。促進了東西方物資、文化、科技等往來流通。近幾十年,由于地區(qū)戰(zhàn)爭、氣候變化等原因,阿富汗文物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2001年,塔利班組織炸毀了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巴米揚大佛,成為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悲劇。2002年起,阿富汗國內(nèi)局勢趨穩(wěn),戰(zhàn)亂中流失、藏匿于各處的文物被學人們重新整理出來,2006年開始,劫后余生的200多件 文物開始在世界多國展覽,并于2017年3月來到中國故宮博物院。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郭物:“這批文物本來按計劃是要到故宮之后去美國的一個大學,但是可能什么原因,去不了,所以這個時候就不是故宮一家的事了,驚動好多人,我們就開始聯(lián)系在敦煌辦一個展,因為敦煌一直他們在土遺址的保護方面,在壁畫的保護方面走在前面的,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先鋒隊!

  敦煌研究院絲綢之路與敦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邵學成:“我們有一些經(jīng)驗他們可以借鑒,我們覺得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一些什么!

  為了更好的交流文物修復和保護的經(jīng)驗,2018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一支8人團隊赴阿富汗考察。

  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興都庫什山脈,因為沒有齊整的道路,去考察一些石窟只能靠往上爬,巴米揚大佛分為東西兩座,其中東側大佛近40米高。爬上石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當看到殘破不堪的巖石壁上,熟悉的色彩和圖案,研究員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內(nèi)心的激動。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郭物:“因為它那都比較相似,都是那種不太硬的巖體雕出來的石窟,鑿出來的石窟上面有壁畫也是佛教壁畫,這都是佛教的好多東西,相通的,所以這個是需要有一批專業(yè)的隊伍,最好的辦法是幫助當?shù)氐娜四芫哂羞@種能力,那么這是培養(yǎng)他們的人才是最好的。”

  那次考察結束后,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啟用了“人才培養(yǎng)專項基金”,用于對巴米揚地區(qū)的青年人才培養(yǎng)教育。一年多以來,敦煌研究院已經(jīng)幫助三名巴米揚大學的師生完成了文物修復技能的培訓。與此同時,阿富汗珍寶也已在成都、鄭州、北京等地展覽,并將繼續(xù)前往南京。

  敦煌研究院絲綢之路與敦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邵學成:“從古到今,絲綢之路都是相通的,大家都是相互影響的,只有讓絲綢之路上的年輕人,年輕學者一起成長,一起來,整個絲綢之路會,越來越貫通。”

[責任編輯:張玲]
成都市| 黄骅市| 娄烦县| 沙雅县| 隆尧县| 密山市| 称多县| 开封县| 屏东市| 牙克石市| 曲阜市| 泗阳县| 高唐县| 栖霞市| 英山县| 凤阳县| 元朗区| 双流县| 太原市| 淮滨县| 班戈县| 儋州市| 甘泉县| 秦皇岛市| 原阳县| 静宁县| 隆子县| 肇庆市| 怀来县| 内黄县| 武邑县| 时尚| 绥滨县| 墨竹工卡县| 黔西县| 应用必备| 周宁县| 儋州市| 曲阳县| 固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