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盧溝橋事變報道第一人:用生命記錄抗戰(zhàn)的戰(zhàn)地記者

2021-07-07 08:35: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綏遠前線(選自馮雪松著《珍藏方大曾》,新世界出版社)。

  方大曾在綏遠前線(選自馮雪松著《珍藏方大曾》,新世界出版社)。

  1937年7月10日,清晨的北平城里,一個背著相機、身材高大的青年,走出家門,跨上自行車,一路疾行。

  他從北平只身穿越炮火,來到盧溝橋一帶,被日軍截住,“他們先疑我為中國軍的高等偵探,理由是新聞記者沒有勇氣到日軍方面來,然而由于我的態(tài)度自若,這個猜疑也就消除了”。一小時后,他有驚無險地通過盤查,成為盧溝橋事變后首個抵臨現(xiàn)場的新聞記者。

  在這天之后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這名青年將成為中國近代新聞史上,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他是方大曾,筆名小方。

  他說:“方者,剛正不阿也,小則含有謙遜之意,正是為人處世之道,我就是要做一個正直的、于國于民有用的人!

  “永遠都在旅途中”

  “時到如今,我們的民族再也不需要那溫柔幽雅的陶醉,而該有魁偉豪邁的姿態(tài)了!江南的朋友們,你們都到這里來吧,不只是這里的風景好,而且是因為這里的疆土需要我們的保衛(wèi)啊!”

  ——方大曾《從大同到綏遠》,1936年

  1912年,方大曾生于北京一個殷實之家。讀小學時,母親用7塊大洋給他買了架相機,從此,相機成了他形影不離、患難與共的伙伴。

  踏訪盧溝橋前線,并不是方大曾第一次單槍匹馬奔赴戰(zhàn)場。妹妹方澄敏曾在文章中回憶,九一八事變后,哥哥就天天都在東奔西跑,永遠都在旅途中,“他總是帶著一把雨傘、一條毛毯、一個背包、一架照相機就離開家了”。

  1936年11月,綏遠抗戰(zhàn)爆發(fā),這是盧溝橋事變前,中日之間的一次大規(guī)模局部戰(zhàn)爭,中國軍隊先后取得紅格爾圖戰(zhàn)役和百靈廟戰(zhàn)役大捷,舉國振奮。12月4日,方大曾只身登上火車,由北平趕往綏遠前線,開始了長達43天的采訪。

  此時,他剛從中法大學經(jīng)濟系畢業(yè)滿一年,在和友人一起成立的“中外新聞學社”擔任攝影記者。

  在后來的報道中,方大曾寫道:“為了把綏遠抗戰(zhàn)的情形,可給讀者一個實際的真確的認識,所以記者乃有前線之行……聽到車窗外面咆哮的大風,就覺到冷栗,而體會到戰(zhàn)壕中守衛(wèi)國土的將士之身境。啊,冷!凍得死人的冷!”

  零下30多攝氏度的塞外寒冬中,方大曾搭車、騎馬、徒步,日夜兼程。他拍攝了數(shù)百張照片,寫成《綏東前線視察記》等多篇戰(zhàn)地通訊,記錄下士兵們挖戰(zhàn)壕、擦機槍等備戰(zhàn)場景,和軍官們對抗戰(zhàn)的思考與熱誠。

  期間,方大曾遇到同在前線采訪的著名記者范長江,并告訴對方,自己馬上就要騎馬前往剛發(fā)生過戰(zhàn)爭的百靈廟。

  他準備斜穿陰山,經(jīng)百靈廟等處,再橫穿一段草原,考察沿途所經(jīng)地帶被偽匪蹂躪后的境況。這段路程十分兇險,自戰(zhàn)爭平定后,還沒有一個記者去過。

  “那是雄壯而艱苦的旅程,這位平時沒有被人重視的朋友,今天卻來這樣一個壯舉!边@個“碩壯身軀、面龐紅潤,頭發(fā)帶黃的斯拉夫型青年”因此給范長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文章中感嘆:“青年人的腦海中,只有光明與勝利的追求。所謂危險和艱難,我們?nèi)莶坏枚嗉涌紤],驚人的事業(yè),總成功于常人不敢為之中!

  方大曾的確是不懼艱險的。今天,人們能從方大曾留下的自拍照中看到多張他攀登在高處的形象——在塔吊上、天梯上、山頂上,這個年輕人似乎總想站到更高的地方。

  這種被母親評價為“愛冒險”的性格,伴隨思想的成熟與時局的牽引,使方大曾注定走在時代前列,而留給人們一個遠行的背影。

  在綏遠前線,方大曾寄給母親一張自己身著戎裝、頭戴鋼盔的照片。上面寫著:“母親大人存念 男小方攝于1936年冬時執(zhí)行攝影工作 于綏東戰(zhàn)地”。

  方澄敏覺得:“這就表示,從那時起他就要出去了,不定在哪,他早已立志獻身于自己喜歡的事業(yè),而不管是天涯海角了!

  赴火線,用生命記錄抗戰(zhàn)

  “我看到一大批傷兵結隊緩緩地走著。他們經(jīng)過軍隊哨崗時,哨兵們嚴肅地舉槍敬禮,記者被感動得落淚了,尤其是夜色朦朧中,給這一幅畫面增加了百倍的偉大!

  ——方大曾《保定以南》,1937年

  在盧溝橋前線,方大曾采訪了奮勇殺敵的二十九軍將士,拍下身背大刀、步槍,守衛(wèi)在盧溝橋石獅旁的中國軍人英姿。

  返回北平城后,他寫成長篇通訊《盧溝橋抗戰(zhàn)記》,洗印了照片,在一連數(shù)日的忙碌中,度過了自己的25歲生日。

  1937年8月1日,上海《世界知識》雜志第6卷第10號上發(fā)表了署名“小方”的《盧溝橋抗戰(zhàn)記》及數(shù)張照片。之后,《良友》雜志、英國《倫敦新聞畫報》等國內(nèi)外媒體陸續(xù)刊發(fā)了他有關盧溝橋事變的專題攝影報道。

  這些由記者親歷現(xiàn)場記錄下來的文字與圖片,在第一時間,向世人提供了中國全面抗戰(zhàn)發(fā)端的一手信息,成為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獻。

  “我站在盧溝橋上瀏覽過一幅開朗的美景,令人眷戀,北面正浮起一片遼闊的白云,襯托著永定河岸的原野。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發(fā)祥地了!”

  這是方大曾在《盧溝橋抗戰(zhàn)記》中作出的預言,這一預言很快成為現(xiàn)實,而方大曾的命運也被這場戰(zhàn)爭改寫。

  盧溝橋事變后,日軍不斷增兵華北,對平津進行軍事包圍,大規(guī)模戰(zhàn)事一觸即發(fā)。方大曾寄出《盧溝橋抗戰(zhàn)記》和照片不久,就收拾行裝,又一次離家,奔赴前線。

  當時,中國方面的增援兵力在石家莊、保定一帶集中,方大曾便也來到這一帶采訪。他再次碰到范長江,還結識了上!缎侣剤蟆酚浾哧懺r和北平《實報》記者宋致泉。1937年7月28日,他們結伴從保定出發(fā),北上長辛店。

  “車抵良鄉(xiāng)車站,距長辛店還有25里,前線炮聲已隱約可聞,小方從座位上跳起來對我說:‘聽,老陸!這是中華民族爭取解放的炮聲!蛔×,隔了幾分鐘,又把我拖到車窗旁邊,手指青紗帳起的原野說:‘你看,我們的軍隊正在向前線開拔!’”

  幾十年后,記者陸詒依然記得小方那張“年少、英俊、朝氣蓬勃”的面容,記得他頭戴白色帆布帽,身著白襯衣、黃短褲,挎著相機,足蹬跑鞋,精力充沛在前線奔走采訪的身影。

  從長辛店下車后,方大曾告別同伴,獨自沿鐵路徒步,他笑嘻嘻地說要去拍鐵甲軍在前線參戰(zhàn)的鏡頭。

  兩小時后,他從前線回來,跟陸詒說,自己剛給一個二十九軍青年戰(zhàn)士照了相,這位戰(zhàn)士只有16歲,高個兒、大眼睛、臉色紅潤,手里拿著繳獲的日本軍官指揮刀和望遠鏡。說話間,一顆炸彈在附近爆炸,“小方不屑一顧地說:‘今天收獲不!’”

  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方大曾有家難回,經(jīng)范長江介紹,開始擔任上海《大公報》的戰(zhàn)地特派員。

  此后,他奔走于長辛店、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等地,冒著槍林彈雨,一次次深入戰(zhàn)場,幾乎哪里有戰(zhàn)斗,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1937年8月初,南口戰(zhàn)役打響,日軍發(fā)起對南口、居庸關的總攻,中國守軍拼死支撐,與敵人展開激烈肉搏,陣地得失幾度反復。

  方大曾就在這時,只身出現(xiàn)在南口戰(zhàn)場最前沿。在通訊《血戰(zhàn)居庸關》中,他記錄了中國守軍肉搏日軍坦克的悲壯。

  “第七連連長帶著兩排人跳出陣地沖向坦克車去,他們沖到這‘鐵怪’的眼前……不顧一切地攀上前去,把手榴彈往窗口里丟,用手槍伸進去打,以血肉和鋼鐵搏斗,鐵怪不支了,居然敗走……兩排勇敢的健兒雖然死了一半,但我們終于獲得勝利。”

  他也記錄了戰(zhàn)斗之慘烈與中國軍人斗志之高昂。

  “十三軍的將士們真了不得,他們奉到的命令就是死守陣地,但是這里何來陣地?一些臨時工事亦被炮火轟平,居庸關從今以后再也不會看到它的模樣了,有的只是由我們忠勇的抗日將士的血肉所筑成的一座新的長城!”

  戰(zhàn)局動蕩,8月下旬,方大曾前往大同與范長江等商定下一步工作方向,趕上日軍進攻大同,他轉移至石家莊。之后,聽說增援南口的衛(wèi)立煌所部三師正與日軍激戰(zhàn)于永定河上游,方大曾帶上充足的藍墨水、稿紙和照相器材,急急登上北去保定的列車。

  臨別時,范長江說:“希望你能寫一篇‘永定河上游的戰(zhàn)爭’!”方大曾平和堅定地回答:“我一定有很好的成績答復你!

  此時,“戰(zhàn)地特派員小方”已經(jīng)是報道抗戰(zhàn)的著名記者了,并且,像他這樣攝影與文字都出類拔萃的全能記者,當時幾乎絕無僅有。沒人料到,這顆橫空出世的耀眼新星,竟會一閃而逝,不知所終。

  1937年9月,因保定戰(zhàn)況吃緊,方大曾退到距離保定東南約50公里的蠡縣,18日,他從這里向上!洞蠊珗蟆芳某鐾ㄓ崱镀綕h線北段的變化》,又給在邯鄲的親戚去了封信,說:“我仍將由蠡縣繼續(xù)北上,達到(范)長江原來給我的任務!

  1937年9月30日,《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在《大公報》上發(fā)表。自此,人們再也沒收到方大曾的只言片語,也再沒有人見過他,這個身挎相機在平漢路前線不斷突擊的年輕身影,就這樣消逝在硝煙炮火中。

  “時代的遺囑”

  “方大曾的作品像是三十年代留下的一份遺囑,一份留給以后所有時代的遺囑……當一切都消失之后,方大曾的作品告訴我們,有一點始終不會消失,這就是人的神色和身影,它們正在世代相傳。”

  ——余華《消失的意義》,1999年

  在上海和漢口,范長江遇到過無數(shù)關心小方、向他打聽小方消息的人!拔蚁嘈潘粫袉栴},因為他的機智,足以應付非常事變,他的才能也應該為中國新聞事業(yè),中國民族解放事業(yè),多盡些力量!彼@樣想,也這樣答復他人。

  然而,一年又一年過去,小方始終不曾出現(xiàn)。

  北京東城區(qū)協(xié)和胡同10號,是方大曾曾經(jīng)的家,1937年7月,他最后一次從這里走出。

  方大曾失蹤后,母親朱理至死不肯搬家,因為兒子離家前,她曾跟他約定:我反正就住在這,你什么時候回來就到協(xié)和胡同來找我。

  方大曾的外甥張在璇記得,小時候他問外婆,別人都搬新家了,咱們怎么不搬?“外婆說我不搬,我要等著我的兒子,等你大舅,因為我跟他約定了,他以后是要回來找我的!

  她就這樣在老宅等了32年,直到1969年去世。

  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悉心保存和整理了哥哥留在家里的底片。它們被套在粉色紙袋中,整齊碼放在一個棕褐色木盒里,歷經(jīng)戰(zhàn)火和種種動蕩磨難,跟隨方澄敏從少女時代走到白發(fā)蒼蒼,又在她過世前,被托付給家族的下一代。

  2006年3月16日,方家三代人精心保管近70年的837張方大曾攝影作品底片,由其家人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些珍貴的影像史料終于找到歸宿,成為全社會共有的財富,而那個早已離開、并一度被大眾遺忘了60余年的背影,那個英俊、高大、不畏艱險,奔走于戰(zhàn)場上的年輕人,也在人們的懷念、發(fā)現(xiàn)與追尋中,重新轉身,向今日的我們走來。

  2000年7月,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在央視播出。紀錄片導演馮雪松從1999年發(fā)現(xiàn)方大曾后,開始了對其生平持續(xù)至今的尋找,先后出版了《方大曾:消失與重現(xiàn)》《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等專著。

  2015年7月7日,“方大曾紀念室”在保定落成。

  2018年7月7日,“方大曾研究中心”在保定成立。

  2021年,獻禮劇《理想照耀中國》在《我是小方》單元中,講述了方大曾的故事……(記者 王京雪)

[責任編輯:李丹]
嘉黎县| 顺昌县| 蓬安县| 阿克苏市| 象山县| 阿坝| 古蔺县| 宁陕县| 噶尔县| 彩票| 天柱县| 盈江县| 蒙自县| 湘乡市| 邯郸市| 镇江市| 文成县| 抚顺县| 闵行区| 安阳县| 德安县| 汪清县| 外汇| 金门县| 崇阳县| 溧阳市| 临夏市| 义乌市| 蓬溪县| 定日县| 称多县| 贺兰县| 内江市| 浏阳市| 施甸县| 抚州市| 夏河县| 东乌珠穆沁旗| 天峨县| 正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