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夏令營對于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鍛煉能力有著積極意義。但也有一些所謂的夏令營商業(yè)氣息濃、安全隱患大,從一開始就變形走樣
夏令營是學生暑期生活的重頭戲。近年來,滾滾涌動的旅游熱、出國熱,也帶動起中小學生參加海外夏令營的潮流。然而,7月6日,隨著韓國亞洲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美國舊金山機場降落時發(fā)生墜機事故,把海外夏令營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失事飛機上,有兩個中國學生夏令營團,共71名師生。遇難的兩名乘客,是浙江江山中學的女學生,分別只有16歲和17歲。青春年華的過早離去讓人扼腕。據悉,災難發(fā)生后,浙江省已經暫停了部分尚未出發(fā)的海外夏令營團。那么,海外夏令營到底是去,還是不去?
夏令營集學習、旅游于一體,在許多國家都很流行。中小學生參加海外夏令營,對于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鍛煉能力有著積極意義。這種新型游學方式,不能因一次意外空難就被否定。但是,在夏令營火熱的市場背后,一些問題確實值得深思。
首先是商業(yè)氣息偏濃。一些機構組織的海外夏令營,名義上打著游學的旗號,實際上就是境外游的翻版。參加一次夏令營,少則上萬元,多則兩三萬元,甚至高達五六萬元。一些機構聲稱夏令營開展的教育活動,也只是在大學區(qū)拍拍照、留個影而已。有的夏令營完全由旅游公司承辦,一些公司為了賺錢隨意更改行程,縮減項目,游學團成了一些旅游企業(yè)口中的“肥肉”。這種所謂的海外“夏令營”,從一開始就變了形、走了樣。
其次是安全隱患過大。當然,出門在外,安全風險始終是存在的。過去幾年,歐洲就發(fā)生過多起與夏令營相關的青少年安全事故。有些意外防不勝防,災難發(fā)生令人痛心,但有些意外只要早做準備、未雨綢繆,是可以避免的。眼下,一些夏令營的組織人員對安全措施重視不夠,甚至連目的國都不曾去過,也不進行必要的培訓,就拉開陣勢招攬小游客,人為放大了海外游學的風險。
實際上,一些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到了國外,由于年齡偏小、語言不過關,尚不具備獨自生活的能力。他們的父母在組織者“忽悠”下,為了面子,隨著大流,不切實際地把孩子送出國門,花了大錢,孩子卻得不到鍛煉,甚至一肚子不滿。這不是夏令營的本來目的。
夏令營是暑期生活的“動感地帶”。還夏令營本來面目,就要加大市場監(jiān)管力度。教育、文化、旅游、工商、勞動、社區(qū)等部門機構應攜起手來,分類指導,共同對孩子們負責。對夏令營的組織者,應進行嚴格的資質認證,從嚴把關。對打著夏令營旗號、昧著良心賺錢的堅決予以取締和嚴懲。只有讓孩子們頭腦長見識、心靈被激蕩、安全有保障,這樣的夏令營才有意義。
對家庭來說,該不該讓孩子參加海外夏令營,也應量力而行,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做好了充分準備。否則,花了大把的鈔票,卻收不到預期的收獲,還不如把這筆錢留作它用。來日方長,孩子們有了硬實的翅膀,才能真正融入外面的世界。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UR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7/12/c_124995714.htm
原稿件作者:杜海濤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