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長樂市法院近日對一起儲蓄合同糾紛案件做出一審判決,原告謝某的51萬余元存款被不法分子以偽造銀行卡方式騙領,銀行在辦理業(yè)務過程中未盡保障儲戶銀行卡賬戶資金安全義務構成違約,應當向儲戶賠償存款損失及利息。
長樂法院審理查明,2009年3月,謝某委托他人持其二代身份證在當?shù)匾患毅y行支行開立個人銀行卡賬戶。同年11月,有人持偽造的銀行卡和謝某的一代身份證在該銀行的另一城區(qū)支行成功辦理重寫磁業(yè)務,并多次取款共計51萬多元。
謝某通過預留號碼手機收到銀行上述業(yè)務短信通知,即向銀行核實情況,后認定被人偽造銀行卡騙取存款,隨即向警方報案。事后,由于雙方對銀行卡賬戶存款被騙取引起的賠償問題協(xié)商未果,謝某遂將該銀行支行訴至法院。
法院審理認為,謝某以真實身份在該銀行支行開立銀行卡賬戶,雙方因此形成儲蓄存款合同關系。根據(jù)相關法律規(guī)定,在處理大額資金業(yè)務時,銀行對客戶的身份證件及支付憑據(jù)負有實質性審查義務,對其開展的銀行卡業(yè)務負有審慎性風險管理責任,以最大限度保證儲戶的存款安全。
但在該案中,銀行工作人員辦理銀行卡重寫磁及取款業(yè)務沒有持審慎態(tài)度,未按規(guī)定操作,未能識別偽造的銀行卡和身份證,以致謝某賬戶存款被他人騙取,具有明顯過錯。該銀行支行作為開戶行,未盡保障儲戶銀行卡賬戶資金安全義務,已構成違約,應當遵從法定的依合同履行義務原則,對謝某銀行卡賬戶存款被騙取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法院判決,該銀行支行賠付儲戶謝某存款損失51萬多元及利息。
近年來,不法分子利用他人身份資料辦理銀行卡案件屢見不鮮,福建警方說,對于那些拿著別人丟失的身份證辦卡者,銀行可以通過在柜臺安裝身份證識別儀識別出哪些是已掛失的身份證,進而查明辦卡者真實身份。目前,安裝身份證識別儀的銀行還不多,一些銀行的安全意識還不強。(記者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