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彩麗剛來北京的時候,還沒有“月嫂”這個詞兒。人們管她叫“帶小孩兒的”。她下了火車,看著眼前的人山人海,不知道自己能去哪兒。
老家在安徽的閔小紅,16歲初中畢業(yè)就來北京打工了。她記得特別清楚,從村里走路到鎮(zhèn)上,再坐長途車到省城合肥,合肥到北京的火車每天只有一趟,硬座票價才19.2元,到北京開了18個小時。
還有一個姑娘,從老家山村出來,一路惶恐,“生怕壞人把自己賣了”。她要先坐船再坐車來北京,半路上,一只拖鞋掉到水里去了。這個姑娘就穿著一只拖鞋,來到了北京。
她們有的剛剛離婚,有的正在失業(yè),有的是為了長些見識,有的正背負著生活的重擔(dān),有的住在人家的樓道里,有的就在大街上蹲著。她們被稱為“流動人口”或“小阿姨”“小保姆”,在北京漂著。
一晃20多年過去。如今,北京的繁華區(qū)從三環(huán)擴張到五環(huán),房價從一平方米幾千元漲到了一平方米幾萬元,北京市家政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數(shù)量也已經(jīng)超過40萬。
一群打工妹成立了打工妹之家,2011年,又成立了地丁花話劇社!凹艺ぞ拖竦囟』菢悠胀ǎ禾靵砼R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就是地上那些不知名卻溫暖人的小花!痹拕∩绲膭(chuàng)辦人成梅說。
在臺上,她們把自己的故事攢成了劇本,自己演自己。
不知道去哪里能找到工作,總不能去大街上挨個兒拉著人問,需不需要看小孩的吧。
[責(zé)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