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寂寞的美國軍方,近來又找到了炒作“中國威脅論”的最新議題。據(jù)《華盛頓時報》等媒體披露,擔任五角大樓“副掌門”的詹姆斯·希恩,在6月底接受國會質詢時公開宣稱,“中國最新開發(fā)的電磁脈沖武器,將令美軍處于極端劣勢”。電磁脈沖武器究竟是“何方神圣”?它是否像某些人渲染的那樣無堅不摧?
靈感源于核武器試驗
電磁脈沖(EMP)泛指迅速變化的電磁場在空間的傳播,在核爆炸、閃電、太陽黑子及電器火花等狀況下都能產(chǎn)生?茖W實驗證明,過量的電磁輻射會導致電子儀器毀壞、人體健康受損,電磁脈沖武器就是利用這種機理研發(fā)的所有武器的總稱。廣義上,電磁脈沖武器又可分為微波波束武器與電磁脈沖彈兩大類,但考慮到前者距實用化尚有時日,人們通常所說的電磁脈沖武器實際上就是電磁脈沖彈的代稱。
電磁脈沖的殺傷作用原本是高空核試驗的副產(chǎn)品。1961年10月30日,蘇聯(lián)在新地島上空試爆史上最大的5000萬噸級氫彈時,就曾致使方圓數(shù)千公里內的通訊線路及雷達系統(tǒng)全數(shù)“罷工”。受到啟發(fā)的軍事專家,從此致力于研究如何增強核爆炸的電磁效應而抑制其他效應,這類通過高空核爆形成電磁脈沖的新式核武器,也就成為最原始的電磁脈沖彈。
對于有核國家而言,核電磁脈沖彈的設計制造相對便捷,但也存在威力難以控制、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等弊端。常規(guī)電磁脈沖武器(電磁炸彈)的開發(fā)工作因此被提上日程。
常規(guī)電磁炸彈在使用時,首先向彈體內部的螺旋狀導線接入高壓電,并在電流最大的瞬間起爆導線內的炸藥以進一步提升電流強度。接著,將此電流導入虛陰極管,以諧振方式產(chǎn)生高頻電波,再經(jīng)微波天線對指定方向發(fā)射電磁脈沖。與核電磁脈沖彈相比,常規(guī)型電磁炸彈安全性高、便于攜帶,影響范圍可以在幾十米至數(shù)公里間靈活調整,能作為一種有效的戰(zhàn)術武器大量應用。
前景看好只因三大優(yōu)勢
在未來戰(zhàn)爭中,電磁脈沖武器最可能的使用方式可分4種:①作為飛機的自衛(wèi)式干擾裝置;②用于攻擊通信中心或由雷達控制的防空武器系統(tǒng);③充當防空武器使用;④直接通過火炮等發(fā)射,對付敵方的地面電子設備。軍事專家認為,電磁脈沖武器之所以前景看好,主要是因為其相對其他武器所具有的一系列獨特優(yōu)勢。
首先,電磁脈沖武器的能量從起爆點呈錐形向外延伸,在傳輸過程中不受天氣因素等影響,威力損失小而覆蓋范圍廣,對于精確定位技術的依賴性很低,因此遠比制導炸彈、反輻射導彈或常規(guī)炸彈效率高。
其次,電磁炸彈主要造成電子設備和設施的毀傷,對于人員,輕者造成煩躁不安、頭痛、記憶力減退,重者造成肌膚燒傷、內部組織損傷,但一般而言無強烈副作用。因此至少從名義上看來更加人道,使用起來顧忌也更少。
另外,電磁脈沖還是隱形武器的克星。眾所周知,隱形武器的秘密在于靠吸波材料吸收電磁波,從而減少反射從而降低暴露概率。普通雷達發(fā)射的電磁波因能量弱可以被吸收,但電磁脈沖武器的能量密度極大,瞬間就能使隱形目標的溫度急劇上升從而“原形畢露”。
各軍事強國“矛與盾并重”
電磁脈沖武器的種種優(yōu)異性能,令其獲得了“第二原子彈”的美稱。美國自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了電磁武器的相關研究,其核與非核電磁彈均已形成實戰(zhàn)能力。有報道指出,1999年3月,在對南聯(lián)盟的轟炸中,美軍率先使用了尚在試驗中的電磁武器,造成南聯(lián)盟部分地區(qū)通信設施癱瘓;伊拉克戰(zhàn)爭中,美軍又發(fā)射攜帶電磁彈頭的巡航導彈攻擊伊拉克國家電視臺,致使其轉播信號中斷。由此可見,盡管五角大樓不遺余力地宣揚來自中國的電磁威脅,但美國自身才是這一領域的真正霸主。
有矛必有盾,電磁脈沖武器雖然威力驚人,但如果防御方準備充分,仍有機會將其破壞性大大降低。電磁脈沖防護與雷電防護基本相同。用厚鋼板或厚銅板做成的屏蔽罩,就可以提供很高的總體屏蔽效能。考慮防護的有效性和成本,目前通常采取“因地制宜”與“分層防護”的原則。“因地制宜”就是結合設施所在的地理環(huán)境,對電磁脈沖的屏蔽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胺謱臃雷o”則是根據(jù)設施內裝備的重要性、靈敏性和脆弱性,分區(qū)分層配置,以最低的成本達到全防護的目的。另外,為確保設施內的電子設備在電磁脈沖下正常工作,一些要害部門通常還需進行二次防護,如建造專用防護隔離室、金屬屏蔽墻、防護隔離門窗等等。
21世紀是電子戰(zhàn)的世紀,掌握了制電磁權的一方將有能力控制戰(zhàn)爭的走向。據(jù)了解,美、俄、歐、日在積極研制電磁脈沖武器的同時,都在積極關注電子設備的防護問題,可謂“礪劍”與“鑄盾”并重。甚至在海峽對岸,臺灣軍方也制訂了旨在“反制大陸電磁打擊,確保戰(zhàn)時資訊暢通”的“脈護計劃”。負責該工程的“中科院”官員稱,“脈護計劃”一旦實現(xiàn),臺軍方作戰(zhàn)指揮系統(tǒng)就等于“戴上了一頂針對電磁干擾的防護帽”。 (常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