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聞》:緣分——中日國際婚姻在增加
“來日本7年半了,3年前開始在酒店工作,擅長營養(yǎng)管理!1月下旬,在東京一家咖啡店里,中國女性和日本男性的相親派對上,以標準的日語做完自我介紹的一名中國女性,高興地在掌聲和男士們的注目下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參加者是10名男士和10名女士。男女面對面坐著,自由交談。女士大約二三十歲。多是留學生或留學后留在日本工作的人。
還在學校學習信息處理的學生曹韌(23歲)已經參加過7次類似的相親活動了,她并不急著結婚,但認為“東京生活方便又安全,結婚后想繼續(xù)住在這里,所以希望找到又溫柔又忠厚的日本人”。
參加這個相親活動的日本男士大多三四十歲。他們中有大型電機企業(yè)職員和大學教師,參加派對的男士中有一半人的年收入超過1000萬日元。即使收入高,他們也認為“日本女性的要求太高了,婚姻觀念合不來”。
中國女性的眼光很挑剔。當天的相親活動有一半女性在“希望交往”的紙上沒寫自己的名字,況且即使開始交往能夠走進婚姻的也只有10%。
主辦這次派對的是來自遼寧省的宋秀珍(38歲)擔任社長的婚姻介紹公司——亞洲B中心。1995年,宋秀珍與日本丈夫結婚,隨后來到日本,她一邊念大學,一邊參與丈夫開設的中日婚姻介紹所的工作。起初是介紹中國國內女性給日本男士,從1999年她擔任社長起,就開始著手針對日益增加的在日華人女性的婚介。宋秀珍介紹:“她們有學歷、有工作、有經濟能力,能夠自力更生地生活在日本。如果她們不喜歡,就算對方收入高,她們也不肯下嫁。她們的要求與日本女性一樣高!
日本人與在日華人結婚的數量正逐年增加。2000年超過了1萬對,2007年則有12942對,這是1997年的1.7倍,其中中國女性嫁給日本男士的情況占了90%。從整體來看,自1997年以來,日本人的國際婚姻中,配偶是中國人的國際婚姻數量最多,而且將位于第二位的菲律賓人遠遠拋于腦后。
伴隨著中日民間交流的活躍,相逢的機會也變得多樣化了。在中國和日本擁有12個據點的航空貨物公司SCORE株式會社(東京),以社長為首的6名干部中,有5人是中日國際婚姻者。SCORE株式會社約有270名員工,平均年齡30多歲,是一個屬于年輕人的公司。日本國內120名員工中,80%的人使用中日兩國語言,30%的員工是中國人。還有數量不少的兩國年輕人通過網絡連接位于東京和上海的辦公室進行視頻聊天、加深了解。
過去,說起中日國際婚姻,人們會談到中國女性嫁到日本農家,成為“農家新娘”的事情。如今,她們的生活怎么樣呢?
山形縣北部的戶澤村,全村5814人,這里居住著從海外遠嫁而來的35人,其中有14名中國新娘。
柿崎榮子(中國名字為邵榮,50歲)是在1992年作為村子里第二名中國新娘嫁過來的,F(xiàn)在,她和丈夫(59歲)、婆婆(81歲)、兩個念初中的兒子一起生活。
34歲時,她嫁給了從日本到天津參加相親旅行的丈夫。剛到日本時,她不會日語;楹蠛芸炀陀辛撕⒆,她還在汽車零件廠工作過。對生長在天津的邵榮來說,異國農村的生活并不輕松。作為長子媳婦,即使元旦也不能休息。去年春天,婆婆身體不好,需要有人看護,邵榮從工作了15年的工廠辭職,如今一周三天送婆婆去當地政府的“一日看護”老人院,空閑時間用來學習計算機。
邵榮很想工作,她每周去當地的縫紉工廠一兩次,教那里80名中國研修生日語和禮儀,她聽那些年輕人傾訴煩惱,因為“同是中國人,想為他們做點什么”。
從中國遠嫁而來的新娘,在日本生育、工作,也被期待著將來照顧老人。農家新娘中的“第一代人”正在完成她們的職責,她們即將迎來老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