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10日刊載投稿文章指出,無論歷史還是現(xiàn)實,兩岸民眾現(xiàn)在都生活在不同的體系中,雙方由此產(chǎn)生的思考和認知的不同。但是就像星云大師所說“你來我往,來來往往,所有的防范和障礙都會消除! 因此,在建立兩岸民間互信之過程中,于史,要包容;于今,要寬容。若如此,陌生的游客可以成為朋友,存有戒心的彼此可以和解,泛泛之交可以變成知己。
文章摘編如下:
一個秋雨瀝瀝的周末,和朋友在宜蘭自由行。從上海第一次到臺灣旅游的Wendy和臺北姑娘Maggie雖是初次見面,卻非常不見外地相互調(diào)侃“你們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啊!看你瘦的!薄按箨懭松詈每喟。豢匆姷毓暇鸵(因為我們正在街邊買紅薯)!苯吁喽鴣硎且魂嚂牡墓笮。
承受玩笑的雅量
這段旅程就在她們倆不間斷的和題材無限的調(diào)侃中,快樂地進行著著。我和澳門的朋友雖然少了初次抵臺的新奇感,但對她們從那個兩岸隔絕,各說個話,抹黑對方的年代中,信手拈來的“笑話”還是心有靈犀,同享同樂。
細雨蒙蒙,來自兩岸四地的我們快活、輕松,暢所欲言地談天說地,這氛圍只有彼此視對方為“自己人”時方可有之,即彼此間的那一份互信,那一份相知。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