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陳淞山
陳水扁辦公室前主任,臺灣專欄作家陳淞山26日在臺灣《旺報》撰文,原題《民共對話的化學作用》,全文摘編如下:
兩岸關系發(fā)展需要戰(zhàn)略性的政治突破,兩岸民間的政治對話是在創(chuàng)造條件與營造氛圍,但無法解決根本性的政治爭議與難題,紅綠對話雖不等于民共正常交流與互動,但卻是找對路子破除民共交流政治障礙的根本方法與鋪墊工程,時機與條件逐漸成熟之際,民共交流的局與勢自然會水到渠成。
事實上,從謝長廷去年10月的登陸參訪,到今年6、7月間的香江紅綠論壇與二次登陸創(chuàng)造了民共對話與紅綠和解的氛圍,再到賴清德、陳菊兩位重量級直轄市長的訪港與登陸,徹底改變了民共交流與對話的政治環(huán)境,民進黨內(nèi)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化學變化與政治情勢,交流成為主流價值,民共互動成為政治顯學,登陸不再是黨內(nèi)的政治禁忌。
而中共有意“搭橋”展現(xiàn)善意也不再被民進黨視為“政治統(tǒng)戰(zhàn)”,民進黨正開始反思,與中共交流不再是“扣帽子”的內(nèi)部權力斗技游戲,更不是可能會造成“出賣臺灣”的政治背叛。因此,明年初即將出版的“中國政策”方向應該會朝向更理性、開明且開放的務實交流政策路線政治定位,從此改變“逢中必反”的思想窠臼。
這是民進黨的政治變化,也是破除民進黨“恐共”疑慮的新契機。大陸更應深切體認民進黨的政治調(diào)整氛圍已經(jīng)逐漸醞釀成形,但不必急于要求改變或施加壓力強迫民進黨必須“一步到位”解決或面對“一中框架”與“臺獨黨綱”的根本問題,反而更須思考與民進黨的交流互動模式采取更積極且多元的途徑,共同促成民共的正常互動與交流對話,共同促成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政治新局。
謝長廷是開路先鋒,賴清德與陳菊是政治側翼,民共交流的新局已經(jīng)開啟,接下來就看民進黨9場華山會議與“中國事務委員會”在年底前端出怎樣的“兩岸大餐”了?
大陸應該把握民進黨“穩(wěn)中求進”的善意與“積極交流”的企圖,順勢讓此民共交流的“政治骨牌”產(chǎn)生根本性的翻轉,讓蘇貞昌與蔡英文兩位可能的候選人體認大勢所趨的民意與黨意政治力量,采取積極交流與對話的新方向,改變民進黨的舊有思維與心態(tài),努力促成民共對話。相信兩岸和平發(fā)展新局已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其他障礙的排除就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