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百寶 奮斗百年|鐵索銘記鐵血青春
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 題:鐵索銘記鐵血青春
新華社記者姜琳
有一位少年,名叫“云貴川”。
80多年前,他在貴州加入紅軍長征隊伍,家中窮苦,沒有名字,戰(zhàn)友們就給他起了這樣一個特別的名稱。
1935年5月29日,血色漫天。
當“云貴川”等22名勇士踏上瀘定橋橋頭時,在他們面前的,是橫跨在大渡河上、閃著寒光的十三根鐵索,還有把守在橋那頭的敵人軍隊。
如今,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一段鐵索,銘記著那個驚心動魄的時刻。
天險大渡河,河水翻滾咆哮,百余米的瀘定橋,早已被敵人拆去了橋板。踩著搖晃的鐵索,“云貴川”和戰(zhàn)友們冒著猛烈的炮火向?qū)Π肚斑M。
槍林彈雨打得鐵索叮當作響,“云貴川”和戰(zhàn)友們腰纏手榴彈、背著大刀、手提短槍,冒死匍匐爬行。
抵近敵岸,敵人又在橋上燃起熊熊大火。鐵鎖變得滾燙,手掌、胳膊被燙得滋滋作響,勇士們咬牙沖鋒,奪下橋頭,并與后續(xù)過河的戰(zhàn)友們奮勇殺敵,最終占領(lǐng)瀘定城。
開國上將楊成武回憶說,打過這么多仗,最慘烈、最悲壯的一幕,還是飛奪瀘定橋。
22位勇士殺開血路。他們身后,千軍萬馬走過了瀘定橋。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也通過這座鐵索橋,進入瀘定城。
5個月后,毛澤東寫下“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個“寒”字,既是對嚴峻戰(zhàn)事的真實描述,也是對紅軍付出犧牲的徹骨痛惜。
22位勇士,平均年齡不過20歲左右,當時4人犧牲。多人的身份無從考證,其中就包括“云貴川”。
根據(jù)戰(zhàn)友們的描述,只知道他是一名苗族小戰(zhàn)士,十六七歲,中等身材,眉棱、顴骨很高,臉帶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因從小跟著父親在深山密林采藥、打柴,攀崖涉水很內(nèi)行。后來,“云貴川”在攻克臘子口的戰(zhàn)斗中也立下了戰(zhàn)功。
他的家鄉(xiāng)在哪個村莊,他最后的熱血灑在祖國何處,他的親人對他有著怎樣的等待和牽掛?這些都已湮沒在歷史煙云中。
但可以確定的是,那一段段斑駁玄黑的鐵索,一定見證過勇士的青春和勇毅;今天云貴川地區(qū)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定如戰(zhàn)士當年所愿。
有人說:“長征是一群年輕人來完成的”。長征路上,紅軍戰(zhàn)士平均年齡不足20歲,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無數(shù)人像“云貴川”一樣,沒有留下任何照片,來不及留下只字片語,都是無名英雄。
在中國革命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中,“云貴川”是一個人,更代表一群人。他們有名或無名,都會被我們銘記。他們的英雄壯舉,將永遠銘刻在歷史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