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聯(lián)

唁電

新聞報道

新聞資料

歷史回眸

資料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報道
 
 
一百余位東北同鄉(xiāng)聚會臺北 追思緬懷張學良將軍

  時間:2001-10-30 09:54    來源:     
 
    將星隕落,四海痛悼。

  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先生的英靈剛剛安息,今天上午,來自臺灣各地的一百余位東北同鄉(xiāng)聚會臺北,緬懷少帥豐功偉績,追思先生愛國風范。

  追思會場設(shè)在臺北市延平南路。臨時搭就的靈臺,白幔委地,花環(huán)簇擁。張學良先生的遺照安放在鮮花從中,照片上,先生一身戎裝,英氣勃勃。

  會場布置得簡樸,莊重,肅穆!凹o念張學良先生追思大會”橫幅,藍底黃字,懸掛堂中。大會由臺灣東北同鄉(xiāng)會主辦,臺北市遼寧同鄉(xiāng)會名譽會長宋長志主持。

  10時整,主持人率同鄉(xiāng)起立默哀,追念東北鄉(xiāng)親心中最敬愛的少帥。

  海峽兩岸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會長梁肅戎晚年與張學良先生多有交往。今天,他以《永遠的中國人》為題,追憶了張學良先生不平凡的人生歷程。

  梁肅戎說:“1928年至1936年,短短8年間,張學良先生有過三次扭轉(zhuǎn)歷史的壯舉!

  第一次,1928年6月3日,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在遼寧皇姑屯被日軍炸死,國仇家恨集于一身。此時國內(nèi)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民不聊生,外敵趁虛而入。日本人派出特使,誘勸張學良在東北獨立,張學良說:“你想的比我自己想的都周到,但你忘了一點,我是中國人!彪S后,他沖破國內(nèi)外的重重阻力,東北易幟,為中國的統(tǒng)一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第二次,1930年率東北軍入關(guān),武裝調(diào)停了蔣、閻、馮中原大戰(zhàn),其口號就是“永息內(nèi)戰(zhàn),擁護統(tǒng)一”。

  第三次,1936年與楊虎城將軍一起發(fā)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nèi)戰(zhàn),同意抗日,實現(xiàn)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關(guān)頭,挽救了危局。

  “張學良先生這些歷史壯舉,都是根源于‘我是中國人’這個高尚的信念!

  梁肅戎話鋒一轉(zhuǎn),指出:“今天,在臺灣,有人打著中國人的旗號,卻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何其可悲可嘆!”

  張學良先生被囚禁和幽居了半個多世紀,但愛國情懷,始終如一:"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立法委員”馮滬祥是東北子弟,他在會上還特別誦讀了張學良早年拜謁臺南延平君王祠時作的詩句:“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在版圖!

  明永歷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清初,鄭抗清兵敗,率部入臺,打敗了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張學良在詩中表明:鄭成功的豐功不在于尊明朝為正統(tǒng),而在于趕走了外國侵略者,確保了我們的寶島———臺灣永在祖國版圖。

  馮滬祥說:“這首詩在今天也很有警示意義。”

  追思會最后播放了張學良生前訪談紀錄片——“世紀行過”。親切、熟悉的旋律再一次在東北鄉(xiāng)親耳畔想起。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姚小敏武俠)

  
 
編輯:system    
 
 
  www.chinataiwan.org
新邵县| 香河县| 岱山县| 铜川市| 灵丘县| 石阡县| 昭觉县| 苍南县| 扶绥县| 新绛县| 杭锦后旗| 利津县| 百色市| 岳阳市| 古交市| 富蕴县| 都昌县| 商南县| 乌审旗| 牙克石市| 铁力市| 南靖县| 容城县| 萨迦县| 武陟县| 庄河市| 永善县| 松溪县| 凯里市| 伊金霍洛旗| 宁陵县| 建水县| 凤庆县| 开江县| 威海市| 长乐市| 车致| 上饶市| 临猗县|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