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原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屬平埔族的一支)的活動地區(qū),至遲在清康熙五十年 (1711) 年左右,福建泉州人王世杰率鄉(xiāng)里族人入墾新竹市,足跡遍及竹塹沿海平原與河川下游土地,發(fā)展成數(shù)十村落,為閩籍人士開發(fā)新竹市之始。 客家人入墾的時間較閩籍人士晚約二十年,至雍正八年(1730)時,始由廣東陸豐人黃海元、張附春開發(fā)東勢莊(今新竹市東勢里、三民里或復(fù)中里一帶)。由于客家人開發(fā)時間較晚,只能在今縣市交界處一帶,如金山面、青草湖、茄苳湖等淺丘地區(qū)定居,造成早期閩南莊與客莊壁壘分明的情形。 關(guān)于清代新竹地區(qū)(范圍北至桃園縣的中壢、龍?zhí),南到苗栗縣的竹南、頭份)客家研究,最詳盡的記載為陳朝龍的《新竹縣采訪冊》,內(nèi)有〈風俗〉篇、“客莊風俗”項,張德南先生撰有〈《新竹縣采訪冊》中的客家歷史淺論〉一文,刊于《竹塹文獻》第三十二期。 日據(jù)時期新竹市的族群分布與人口統(tǒng)計資料,因臺灣總督府曾進行七次不同性質(zhì)的人口調(diào)查,留下許多寶貴的史料,羅烈?guī)熛壬凇缎轮袷锌图业貓D》中,將大正十年(1921)出版的《新竹州地一統(tǒng)計書》,制成“1921年新竹市閩粵人口統(tǒng)計表”(頁22 ~ 23),分別列出當時各大字及現(xiàn)在各里中閩、粵籍(客家)人口數(shù)及百分比,“1921 年新竹市閩粵人口統(tǒng)計表”細分成東區(qū)、北區(qū)、香山區(qū)等三個統(tǒng)計表如下: 表一: 1921 年新竹市東區(qū)閩粵人口統(tǒng)計表
大字 |
現(xiàn)在里名 |
閩籍人口 |
粵籍人口 |
合計人口 |
金山面 |
金山、仙水 |
86 |
9.30% |
836 |
90.70% |
922 |
青草湖 |
柴橋、明湖、湖濱、高峰 |
359 |
46.40% |
414 |
53.60% |
773 |
柴梳山 |
新莊、關(guān)東 |
329 |
57.10% |
247 |
42.90% |
576 |
赤土崎 |
公園、東山、綠水、仙宮、光明、建功 |
590 |
71.20% |
239 |
28.80% |
829 |
九甲埔 |
千甲 |
214 |
74.60% |
73 |
25.4% |
287 |
埔頂 |
軍功、埔頂、豐功、武功 |
743 |
74.90% |
249 |
25.10% |
992 |
二十張犁 |
水源 |
639 |
87.30% |
93 |
12.70% |
732 |
溪埔 |
前溪 |
367 |
90.60% |
38 |
9.40% |
405 |
東勢 |
復(fù)中、三民、東園、東勢、光復(fù) |
1,276 |
92.90% |
97 |
7.10% |
1,373 |
大正十年(1921)東區(qū)閩籍人口有 4,603 人,百分比為66.8%;粵籍(客家) 人口有2,286人,百分比為33.2%。至今新竹市東區(qū)仍是客家族群分布最密的一個區(qū)。 表二: 1921 年新竹市北區(qū)閩粵人口統(tǒng)計表
大字 |
現(xiàn)在里名 |
閩籍人口 |
粵籍人口 |
合計人口 |
樹林頭 |
福林、士林、武陵 |
1,260 |
94.70% |
71 |
5.30% |
1,331 |
客雅 |
光鎮(zhèn)、育英、西雅、客雅、曲溪 |
1,825 |
95.00% |
97 |
5.00% |
1,922 |
水田 |
光田、文華、水田 |
1,165 |
95.10% |
60 |
4.90% |
1,225 |
新竹街 |
(過多,從略) |
16,160 |
95.60% |
748 |
4.40% |
16,908 |
侖子 |
南勢、新民、民富、文雅 |
1,661 |
96.30% |
63 |
3.70% |
1,724 |
吉羊侖 |
|
419 |
96.80% |
14 |
3.20% |
433 |
槺榔 |
康樂、南寮 |
835 |
97.00% |
26 |
3.00% |
861 |
湳雅 |
湳雅、舊社 |
1,143 |
98.40% |
18 |
1.60% |
1,161 |
沙侖 |
士林 |
603 |
99.50% |
3 |
0.50% |
606 |
苦苓腳 |
古賢 |
437 |
99.50% |
2 |
0.50% |
439 |
十塊寮 |
南寮、中寮、海濱 |
1,100 |
100.00% |
0 |
0.00% |
1,100 |
舊港 |
新港 |
1,022 |
100.00% |
0 |
0.00% |
1,022 |
油車港 |
港北 |
829 |
100.00% |
0 |
0.00% |
829 |
大正十年(1921)北區(qū)閩籍人口有28,459人,百分比為96.3%;粵籍(客家)人口有1,102人,百分比為3.7%。至今新竹市北區(qū)仍是客家族群分布最少的一個區(qū)。 表三:1921 年新竹市香山區(qū)閩粵人口統(tǒng)計表
大字 |
現(xiàn)在里名 |
閩籍人口 |
粵籍人口 |
合計人口 |
香山坑 |
東香、香村 |
330 |
48.20% |
354 |
51.80% |
684 |
茄苳湖 |
茄苳、大湖 |
634 |
69.70% |
276 |
30.30% |
910 |
南隘 |
南隘、中隘 |
675 |
70.40% |
284 |
29.60% |
959 |
海山罟 |
海山 |
726 |
93.30% |
52 |
6.70% |
778 |
牛埔 |
牛埔、頂埔、頂福、中埔、埔前 |
1,377 |
95.60% |
64 |
4.40% |
1,441 |
鹽水港 |
鹽水、南港 |
1,124 |
97.70% |
26 |
2.30% |
1,150 |
香山 |
香山、朝山、美山、大莊 |
2,066 |
98.30% |
36 |
1.70% |
2,102 |
楊寮 |
楊寮、港南 |
1,385 |
99.40% |
8 |
0.60% |
1,393 |
虎仔山 |
虎林、虎山 |
935 |
100.00% |
0 |
0.00% |
935 |
浸水 |
浸水 |
844 |
100.00% |
0 |
0.00% |
844 |
大正十年(1921)香山區(qū)閩籍人口有10,096人,百分比為90.2%;粵籍(客家) 人口有1,100人,百分比為9.8%。至今新竹市香山區(qū)的客家族群人口數(shù)仍居東區(qū)、北區(qū)之間。 在整個新竹市的人口統(tǒng)計方面,羅烈?guī)熛壬凇缎轮袷锌图业貓D》指出,大正十年(1921)新竹市閩籍人口有43,158人,百分比為90.30%;粵籍(客家) 人口有4,488人,百分比為9.40%。(頁21)閩、客人口比例大約微低于九比一。 依2006年四月臺“內(nèi)政部”戶役政信息數(shù)據(jù)庫顯示,新竹市的總?cè)丝跀?shù)已有 391,965人,從這份資料中并不能了解客家人口的總數(shù)或分布。為彌補這一缺憾,可從2004年臺“行政院”客委會“客家人口基礎(chǔ)資料調(diào)查研究”中“臺灣客家人口統(tǒng)計表”推估,當時新竹市人口數(shù)為383,370人,客家人口數(shù)為114,893人,百分比為30.3人。 從大正十年(1921)與2004年的客家人口統(tǒng)計資料,可看出新竹市客家人口的比例呈大幅上升的趨勢,從原來的一成,上升到三成,事實上是否如此?這牽涉到不同時代人對于客家人的認定標準,以及研究方法、采樣技術(shù)、問卷設(shè)計、抽樣方式及解讀等多方面因素。無論客家人占新竹市人口比例的升降,唯一不變的是,客家族群為新竹市的第二大族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