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宜蘭縣沿革

  時(shí)間:2008-07-15 14:55    來源:中國臺灣網(wǎng)     
 
 

 

  宜蘭縣位于臺灣東北角,東面緊鄰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南面、西面均由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所阻隔,自古以來,就是一塊與外隔絕的夢中凈土。
  宜蘭原名噶瑪蘭(又名蛤仔難),是先住民噶瑪蘭人的音譯而來,自清代噶瑪蘭通判烏竹芳至宜蘭選定“蘭陽八景”后,后代漢人始將當(dāng)?shù)氐孛欠Q為蘭陽,而其平原為沖積扇平原,故宜蘭平原又稱蘭陽平原。


認(rèn)識宜蘭

項(xiàng)  目

內(nèi)            容

       

宜蘭縣總面積合計(jì)2143.6457平方公里(其中包含釣魚臺列嶼及龜山島、龜卵島)。

    數(shù)

全縣總?cè)丝跀?shù)于200412月底調(diào)查為462,286人。

區(qū)域區(qū)分

宜蘭縣共區(qū)分為一市三鎮(zhèn)八鄉(xiāng)。

宜蘭

 

鎮(zhèn)

頭城

羅東

蘇澳

 

鄉(xiāng)

礁溪

壯圍

員山

五結(jié)

冬山

三星

大同

南澳

宜蘭縣鳥瞰圖

宜蘭縣位置圖


噶瑪蘭人出獵留照

  根據(jù)臺灣考古學(xué)界的研究,宜蘭在三、四千年前,即有泰雅族在此建立聚落,泰雅民族為一父系社會民族,勇猛剽悍,漢人俗稱生番、野番或山番。而后,則是東南亞渡海漂流而來的噶瑪蘭人,噶瑪蘭民族為母系社會民族,樂天憨厚,俗稱熟番、化番或土番。


左邊箭頭

蘭陽平原的先住民族噶瑪蘭人出獵留照

一百多年前,該民族外出狩獵時(shí)已使用獵槍,本照片為當(dāng)時(shí)的舊照片,現(xiàn)保存于宜蘭縣史館中。


  除此之外,噶瑪蘭曾被西班牙人、荷蘭人,及日本人等外國人殖民統(tǒng)治。一七九六年,來自唐山漳州的吳沙,帶領(lǐng)了漳州、泉州及客家子民有計(jì)劃的移民臺灣,從淡水沿著草嶺古道,進(jìn)而駐墾蘭陽平原,為此給這片凈土開展了新的未來。


  吳沙生于清朝雍正九年(公元1731),歿于嘉慶三年(1798),原籍福建漳州漳浦。嘉慶元年(1796)率領(lǐng)了漳州、泉州及客家三地省籍流民,開墾頭城地區(qū),嘉慶三年,因與人結(jié)怨,為其侄子所殺害,此圖為其后孫依推想描繪而出。

右邊箭頭

吳沙圖


開蘭三大通判

  1750年,清政府派官員治理噶瑪蘭,左圖為開蘭三大通判,清朝政府設(shè)噶瑪蘭廳,隸屬于臺北府,歷任通判計(jì)宦翟洤、楊廷理及陳蒸,蘭陽地區(qū)居民均將其通稱為三大老。目前三大老供奉于宜蘭昭應(yīng)宮,其木雕神像已歷百余年。


  自1796年吳沙率眾至宜蘭開墾后,漢民族辛苦經(jīng)營,筑道路、劃疆界、開水利、種稻榖,將蘭陽溪所孕育出豐腴的蘭陽平原,逐步建設(shè)成世外桃源。自頭城起為基業(yè),逐步屯墾,繼而發(fā)展出二城、礁溪、四城、壯圍、宜蘭城等溪北屯墾區(qū),也因此當(dāng)時(shí)兩支先住民族已慢慢的撤向溪南及員山等地區(qū),而今,噶瑪蘭民族已全部移往花東地區(qū),而泰雅民族已移居至大同及南澳等山地鄉(xiāng),右圖為宜蘭地區(qū)僅剩的噶瑪蘭民族居住在冬山河流流域中,目前尚有九位居民在此居住。

噶瑪蘭民族冬山河流流社


仰山書院舊照

  宜蘭人生性純樸,以農(nóng)漁為業(yè),于耕種之余尚以讀書與生活合而為一,因此蘭陽地區(qū)人才輩出,自古即有淡蘭文風(fēng)冠全臺之稱,左圖為仰山書院舊照,清朝嘉慶十七年(1812年)由楊廷理草創(chuàng)。

 

 

 
編輯:賀晨曦    
 
圖片
奇台县| 长兴县| 靖西县| 登封市| 万山特区| 黄平县| 东宁县| 宣威市| 平利县| 望奎县| 太原市| 鄂伦春自治旗| 双鸭山市| 新安县| 白山市| 小金县| 仪征市| 大理市| 常山县| 陵水| 平乡县| 长汀县| 平邑县| 新沂市| 铜山县| 鄂温| 沿河| 东乡| 三穗县| 榆树市| 大悟县| 宝坻区| 土默特右旗| 托里县| 互助| 从化市| 莱州市| 合水县| 棋牌| 沙坪坝区|